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鐵臼,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由於早期食物加工的需要,料理前有許多食材是需要搗碎或是輾壓,如稻米需要脫殼、藥材需要捶打成粉末。在進行此類工作之時,就要用到臼這種工具,並根據搗碎物品的不同,衍生出木臼和鐵臼兩種材質,供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選擇。
鐵臼的形式分為鐵臼本體與一支小鐵杵,約莫是碗口大的口徑,可以放置在桌上或是地上操作使用。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說,自有記憶開始就知道長輩在家中有放鐵臼,而這種鐵製工具都是族人在埔里街上的打鐵街(南投縣埔里鎮南興街)購得;通常在家中都是用來捶打較堅硬的食材或是藥材,用以將之敲碎或是研磨成粉。巴宰族耆老潘英雄( 1946 年生)曾經在家中的廚房幫忙長輩做家事,因此就有很深刻的印象:「以前小時候我阿嬤都會叫我幫忙她捶花生,把一顆顆的花生打成花生粉。」
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還保留一組小鐵臼,據潘英傑耆老所說,該副鐵臼應該不是自己家中所流傳下來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應該是自南平山其他巴宰族人家中收藏過來。儘管該鐵臼不是早期自己家族所留,但鐵臼使用的記憶卻深刻地印在潘英傑耆老、潘英雄耆老兩兄弟的腦海中,成為過去珍貴的生活經驗。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2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