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藏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鐵叉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鐵叉,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農業社會的生活當中,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勞作,因此有許多適用的工具。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中有一支特別的鐵叉,其外形為前端是金屬的二股叉狀,後端則是有鐵箍可以將木棒或是竹桿固定,作為雙手可持的部位,其鐵叉的部分與後方握把呈 90 度。

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說,這件農具過去多是用來叉稻草使用,因為過去沒有像現在有肥料可以購買,所以種田的農家都會自己尋找堆肥,而過去最好的堆肥來源就是家中畜禽的糞便。為了乾燥舒適的空間,農人都會在豬舍、雞舍的地板上鋪一層稻草,一旦稻草腐爛或是糞便堆積,就會再繼續鋪上另一層稻草,供豬舍、雞舍的動物可以有良好的環境。

經一段時間豬舍或雞舍的地板已經堆積多層稻草與糞便後,農人便會使用二股鐵叉將地板的稻草全部叉起來,移動到豬舍或是雞舍旁的儲放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屋頂,不能被太陽曝曬或是雨淋,再以稻草堆混合豬糞、雞糞堆在一起發酵,直到合適的時機就可以當作肥料拿去農田施肥。

看似武器一般的雙股鐵叉在過去有著獨特的用處,雖說這種形式的農具較不常見,但每當要移動纖維細長的稻草肥料時,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工具。如今這項工具依舊保存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裡,不過因為年久受到蠹蟲侵害,後端的木棒處已經幾乎粉碎,僅存前端的金屬部位。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