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火管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遺留的火管(hué-kńg),以及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示範火管的使用方式,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過去家家戶戶的廚房還沒有現代瓦斯爐灶時,都是運用紅磚砌的傳統爐灶,舉凡每天煮飯、燒洗澡水皆是在灶上完成。這種傳統爐灶的不便之處是每次使用的時候,都需要起火燒柴,若是生火的人技術不好,會使得整間廚房濃煙密佈。在生火的工作上,為了能增快火苗的燃燒速度,因而出現火管這種特殊工具。

潘英傑耆老說,火管的樣式就是一根竹管,這段竹管兩端皆是竹節,透過在兩端的竹節上鑽孔,可以讓使用者吹氣,將空氣集中的傳送到另外一側。以前爐灶在燃火(hiânn-hué)的時候都會使用這項工具,讓原本的星火可以快速的燃旺起來。在兩端的開口上也有玄機,其中一端的鑽孔是漏斗狀,而另外一端則是一般的圓孔而已,因為漏斗的那邊是要接觸使用者的嘴,漏斗的形狀可以較好的接收使用者吹送的空氣。另外一端是開口較小的圓孔,在人們吹氣的時候可以集中所有的空氣,透過通過較小開口所形成的壓力,可以更準確也保證足量的空氣抵達燃火處,增加該區域的供氧量。製作火管的材料多會選用住家周遭可以獲取的桂竹,潘英傑耆老提到:「因為桂竹的管壁比較薄,而且竹節的地方比較整齊...火管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小孩子也會做,從外面的竹子就可以取來做了。」

火管的用處因為家庭環境的改變而失去用處,過去用來增強爐灶火力的利器,在現代瓦斯爐的面前已無用武之地。不過火管的保留能作為世代間廚房改變進程的證明,讓每天方便開火使用的現代人,了解早期農業社會的人要生火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潘英傑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