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熱水槽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遺留的熱水槽,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農業社會的時候因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家族成員都會住在一起,可以協助家族農田的打理;而每天辛勤的農活結束過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可以先洗個澡,將當天所有的疲憊和汗水洗去。這個時候就需要有熱水槽,為每位家族成員燒好熱水,讓大家一回到家就可以洗澡。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保留的熱水槽是水泥材質,四方形大小約莫是一個家庭用的室內浴缸,不過因為時代久遠,水缸四周都是斑駁痕跡。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表示,以前家裡的男人都在田裡或山上工作,每天工作回來的時候都很累了,所以當時在家裡打理內務和餐食的女性,都要妯娌間彼此輪流燒這口熱水槽,準備熱水讓男人們回來後可以直接洗澡;大家族一次十幾個男人們回家後,就會每個人來熱水槽這裡舀一些熱水,彼此四散去洗澡。不過因為年代久遠,潘英傑耆老雖然仍記得長輩的部分口述,但是該槽的加熱方式似乎並沒有保留下來,潘英傑耆老補充道:「這口熱水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過以前是怎麼加熱的我已經不知道了......過去因為都會搬來搬去,所以以前都放在甚麼位置我也不記得了。」

從過去熱水槽每天的使用方式,除了可以看出南平山巴宰族家族的生活方式外,也能從其婦女輪流燒水的往事,了解當時族人家庭分工狀態。如今這口熱水槽仍良好的被保留於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中,潘英傑耆老將這口以前家族的「熱水器」作為庭園造景的一部分,配合上石磨當作養魚的水槽。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