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山豬頭骨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山豬頭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山豬頭骨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山豬頭骨,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世代居住在南平山的巴宰族人,日常所需的食物除了自己種植農作物外,也會運用狩獵知識從山林獲取肉類,其來源如山豬、山羌等大型的動物。圖片裡的獸骨,即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曾捕獲的山豬所留,據潘英傑耆老所述,該頭山豬重量約為 80 公斤。

潘英傑表示,過去族人常在山裡採集食物或是日常所需的燃料,因此有很多機會能觀察到山裡動物的活動跡象。具有經驗的獵人通常可以依靠糞便、腳印或路徑,分辨出是哪些動物曾經過該處。在山裡特別會將山豬經過或是活動過的路徑稱為「山豬路」,而當族人發現有山豬的活動跡象,且家裡也需要食物的時候,就會在該路徑上設山豬陷阱,準備捕獵山豬。由於山豬體型龐大且蠻力十足,因此捕獵的時候都需要特別的小心,獵人通常會是每三天就去巡視陷阱,看是否有山豬入套;過去巴宰族人去狩獵的時候,基本上會以兩個人為一個小組前往,一旦發現山豬被陷阱絆住,就會立刻前往捕殺。殺山豬的時候會讓山豬繼續被陷阱絆住,避免山豬掙扎的時候造成獵人的受傷,然後再以長矛狀的武器從遠處攻擊,潘英傑耆老說:「大部分都是從這個地方(指向耳下的頸側)下去,一下子就倒了;如果插錯位置的話,山豬會一直在那邊半死不活。」其後獵人會一起合作把山豬揹回民居處理,將毛刮掉後再按照當時去狩獵的人數平分豬肉。

南平山因為山澗水源及植物豐富,所以目前山上仍然有許多的山豬活動痕跡,不過潘英傑耆老如今都將山豬路當作是進山時方便行走,而不用另外開路的山徑;因為時代變換,山裡的交通便利且物資皆可透過山下的商店購買,因此南平山的巴宰族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進山捕獵了,但依然可以透過族人留下的山豬頭骨,證明過去狩獵的紀錄。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創作者
潘英傑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