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哈巫族捉大魚儀式

圖為噶哈巫族人於 2021 年祖靈祭期間,於眉溪所舉行之「捉大魚」儀式,攝於南投縣埔里鎮牛眠聚落之眉溪河段。捉大魚儀式包括於眉溪河畔曬乾魚隻、包裝魚隻、懸掛魚簍於集會所等文化儀式,祖靈祭由牛眠社區發展協會所發起,參與者包含牛眠、大湳等聚落噶哈巫族人。捉大魚儀式流傳於噶哈巫族耆老之口述,噶哈巫語稱之為「 mukumuk mataw a alaw 」;衛惠林所著,於 1981 年所出版之《埔里巴宰七社志》一書亦記載類似儀式,並稱之為「全社男子出漁(ki adakumuxai a lau)」。

根據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所述,捉大魚儀式早期於祖靈祭舉辦前之農曆 11 月 13 日進行,當日午後由聚落族人一齊前往眉溪,以埔里地區俗稱「斡水(uat-tsuí)」或「做溪」之捕魚法,亦即以大石頭阻絕分岔支流之溪水後,再以魚網捕撈被困住的魚隻。潘正浩強調,雖然名為「捉大魚」,但實際上都是捉 1-2 吋大小之小魚,因為越小的魚才越難抓。待族人捕撈到十來尾小魚後,將魚隻擺放在河畔石頭上曬乾,再帶回聚落,以血桐等較大的葉子包裝魚隻,將包裝好的魚隻一起置於魚簍,再懸掛魚簍於集會所入口屋簷下,以此完成噶哈巫族捉大魚儀式。上述「捉大魚」儀式各流程附圖如下:

圖 1:牛眠等聚落噶哈巫族人至眉溪以「斡水」捕魚。

圖 2:族人捕撈到十來尾小魚後,將其置於河畔石頭上曬乾。

圖 3:回到聚落,以血桐葉包裝魚隻。

圖 4:將裝有魚隻的魚簍懸掛於集會所。

潘正浩說,早期聚落仍盛行此儀式時,參與人數多,有足夠的魚隻可以掛在族人自家屋簷下,晚上親友聚會時,互稱今年捉到的魚比去年的大得多。但當前此儀式為文化復振性質,加上捕到的魚獲不若往年,因此僅象徵性地懸掛魚簍於集會所。

捉大魚儀式有期望年年比以往更豐收之意,也體現了在地人群依賴眉溪而生之生活,是噶哈巫、巴宰等族群極有特色之文化。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正浩後撰寫編輯,噶哈巫語引用自噶哈巫族耆老潘德興口述、翁勤雯撰文之《azem pasaken lia! 年到了!》,訪談、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2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噶哈巫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