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刺殺山豬專用的管刀,由吉豐打鐵店創始人林吉光( 1941 年生)所打造,攝於高雄市旗山區吉豐打鐵店。早期農業時代物資取得不易,人們若要取得食材,可能前往市場購買,若是鄰近沒有市場的設置,則多須自行耕種、捕撈、獵食,而住在山區附近的居民,便需要到山裡打獵,當中以山豬為重要的肉質來源。由於山豬有有豐富的肉、皮毛與豬牙,因此受到獵人的喜愛。
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表示,他曾經聽過長輩去山上抓山豬的經驗。下大雨的時候,在白芒草叢裡,山豬會挖一個洞躲進去,再用草蓋起來,所以只要看到有隆起的草堆,就可以知道裡面可能有山豬。然而若山豬嗅聞到人的氣味便會躲起來,因此有時草堆裡可能是空的。此時獵人便會將管刀裝上長長的竹竿,做成鏢仔射向草堆,就可能刺穿山豬。每次出門獵山豬的時候,長輩都會帶 7 、 8 條專門獵山豬的「山豬狗」,若遇到山豬兇性大發開始攻擊的狀況,也會有幫手可以保護獵人安危。然而山豬相當兇猛,即使是「山豬狗」也曾被咬得開腸破肚。「山豬狗」並未限定哪個種類的犬隻,而是獵人視功能而命名,指稱特別訓練捕獵山豬的犬隻。
劉增雄耆老說,長輩曾說過若即將遭到山豬攻擊,要趕快爬上樹,便可免於遭受攻擊。如果山豬攻擊人,那獵到的山豬肉就會腥味太重不能吃。另外劉增雄耆老也聽聞用陷阱捕捉山豬的情況:獵人會將繩索一端綁在竹竿或木頭上,另一端做成活動式圈套垂在地上,山豬踩到就會被吊起。
在劉增雄耆老的口述中,可以認識到早期居民前往山區捕捉山豬的經歷,由於雄豬有獠牙生成,攻擊性強,除了造成獵人的傷害外,也可能造成獵犬的傷亡。同樣也可從山神的祭祀文化當中,感受到獵捕山豬的危險性,以及當中的不可預知性。另外可以在口述中發現獵人是如何透過山豬的習性,找尋到山豬躲藏的草堆,從中體現獵人對於環境與山豬習性的熟稔。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增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