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說明「 âng-khá」此植物應用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山崙仔;根據王國慶耆老所說,大山崙仔一帶幾年前仍有一兩株 âng-khá 生長,如今已不知蹤影。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運用自身對植物使用的知識,將植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而 âng-khá 就可應用於陷阱用之繩索,防止白蟻啃咬。
根據王國慶耆老所說,「 âng-khá」別名「黃尾蝶(n̂g-bué-ia̍h)」,具體爲何種樹種尚無法非常確認;有人猜測為是黃豆樹(Albizia procera (Roxb.) Benth.),因「 âng-khá」一名與黃豆樹於甲仙地區的大武壠語 hanga 發音類似,且均為染色植物;但若根據王國慶耆老指稱此樹另一別名為「不知春」,原因在於此樹到了春天仍不開花,應更有可能是黃檀。無論黃豆樹或黃檀均為豆科植物。
王國慶耆老說明,在還沒有鋼索的時代,會使用苧麻作為獵捕動物的繩索,但因為佈置好的陷阱繩索會垂在地上,此時白蟻便會啃蝕麻繩,減少麻繩的耐用度,待吊到獵物時,繩索會因為受力而容易斷裂,便讓獵物逃跑。因此苧麻製作成繩索前,會找此名為 âng-khá 的樹種,樹皮剝下之後,放進水裡煮滾,再將繩索等浸泡於「 âng-khá」樹皮液中一夜,便可拿上山使用。經過浸泡「 âng-khá」樹皮液的繩索,白蟻不會來啃食。另外,人們若要在山上建工寮,也會使用「 âng-khá」做柱子,插進土裡也不怕白蟻啃食。
白蟻可以說是令人苦惱的生物,由於其喜食植物纖維,因此多在木造家屋中見到,由於早期許多聚落所使用的繩索為苧麻等植物纖維所製成的材料,因此同樣易遭到白蟻啃咬。另一方面,這類繩索多用來架設陷阱,或是製成裝載物品的物件,因此若遭白蟻啃,勢必影響繩索的功效。為此,匏仔寮部落居民依照自身對於植物特性的觀察,將「 âng-khá」應用於防白蟻,由此可見地方居民的智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