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薯榔的塊莖,其汁液可染出紅褐色,攝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不老部落文化工作室,薯榔被在地人稱為「tsû-ln̂g」。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自然周遭的各種植物常被先民應用於日常生活上,而薯榔便是臺灣原住民早期為布匹染色的重要染料之一。以薯榔染色,除了可增添織品美觀外,更有保護織品之功能,例如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過去便曾以薯榔染色,來強化獵具繩索的強韌,延續繩索的使用壽命。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表示,小林部落早期染色運用的植物,約有兩種:一種是黃豆樹(Albizia procera (Roxb.) Benth.),以其樹皮染色;另一種則是薯榔(Dioscorea matsudae Hayata),以其塊莖染色。以薯榔染色時,需先將其塊莖切片、搗碎,讓薯榔的紅褐色汁液可以流出,再將苧麻線放下去一起煮染,這樣就能染出紅褐色的苧麻線。
過去獵人常使用薯榔為陷阱用的繩索染色,以可增加繩索韌性,使繩索較不易因獵物掙扎而斷裂,讓獵物逃脫,尤其像是山豬等大型獵物更是容易掙脫,因此為繩索染色以增加強韌度,就相當重要。薯榔是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各種民族植物中,唯一可染出紅褐色織品的植物,但在小林部落周遭山區很少見,所以也不易取得,因此大多還是以黃豆樹進行植物染,其功能一樣,主要是為了增加繩索韌性,美觀是其次。
染料的使用便如同在器具上漆上一層防護層,讓器具更具韌性,增添器具的使用時間。一般的認知中,使器具更增任性的塗料時常讓人想到化學材料行所販賣的材料,而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則是應用
對大自然植物的特性熟稔,結合染色的工序,透過植物染增添材料的韌性,由此顯現族人們透過累積已久的知識應用在生活層面的情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大林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4 年 1 月 2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