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龍眼木,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稱之為「lîng-gíng-tshâ」。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在這當中,狩獵有大量的陷阱設置方式,除依據獵物的習性因而影響陷阱的設置方式外,植物的質地亦會影響陷阱的設置。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透過龍眼木架設獵捕山豬的陷阱「吊篙」的方式。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小林部落族人因居住在楠梓仙溪中游東岸河岸山腳下,東西兩岸都是高山,身處在山林自然,祖先從早期就有狩獵的文化,在沒有任何獵槍工具的情況下,腳吊陷阱是族人最常運用的狩獵方式。另一方面,山豬對於小林部落的獵人而言,是山林中最凶猛也不好捕捉的獵物,因此早期若尋得獸徑之時,會看獸腳的痕跡判斷是何種獵物,如果是山豬的話就會運用龍眼木這種較為堅固的木材來製作「吊篙」,防止山豬在被獵捕情況下掙脫逃跑。
小林部落族人多會將龍眼木種植在山上的農地,但也會有部分族人將龍眼木種植在家屋附近的農地,以便摘取龍眼果實食用。在狩獵的運用上,因為龍眼木頭是非常堅硬也有彈性的木頭,所以長輩們會特別挑選高約 180 至 220 公分高,圓徑 6 至 8 公分的木頭來使用,運用方式就跟釣竿一樣,只是繩索變換為鋼索,以防止山豬掙脫。
龍眼木的質地特色在於既堅硬又有彈性,也因此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將這樣的特性應用在山豬陷阱的使用。由於山豬具強烈攻擊性,且力大兇猛,因此獵捕的器具準備上,便要需要有耐強力的特質,而這正與龍眼木的質地相吻合。另外透過架設陷阱,也能使獵人減輕些許精力在獵物搏鬥,也因此在選擇材料上更凸顯族群或是聚落居民對大自然植物觀察之細緻。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