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黃豆樹

圖為黃豆樹與黃豆樹皮,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稱之為「hang-ga」。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運用自身對植物使用的知識,將植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有運用染色來強化繩索韌度的技術,以延續繩索的使用壽命。

小林部落早期就有運用植物來進行染色的知識,會將這樣的技術應運在運用自然纖維捻繩製作好的網袋或是繩索,若要讓繩索更有韌度而不易斷裂,聚落耆老們會到山上去尋找一種樹皮非常白的樹木,稱為「黃豆樹」。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章文( 1924 年生)表示,以前他們會取黃豆樹樹皮來為繩子染色,增加韌性,這樣苧麻繩運用在陷阱時也比較不易斷裂,否則將致使動物逃脫,增加狩獵的成本。

根據劉章文耆老表示。只要苧麻線經過植物煮染程序,就能增加線材的韌性,不易斷裂。運用黃豆樹染色主要是直接取黃豆樹皮跟苧麻線一起煮染,染出來的顏色多為褐色。而黃豆樹也是保有族語的傳統植物,目前從耆老口中所得知的運用只有染色用途。經黃豆樹皮染色過的苧麻線,因較強的韌性,因此可運用在製作山豬陷阱上,防止山豬踩中陷阱而逃跑。

染料的使用便如同在器具上漆上一層防護層,讓器具更具韌性,增添器具的使用時間。一般的認知中,使器具更增任性的塗料時常讓人想到化學材料行所販賣的材料,而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則是應用

對大自然植物的特性熟稔,結合染色的工序,透過植物染增添材料的韌性,由此顯現族人們透過累積已久的知識應用在生活層面的情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章文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4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