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蝸牛的料理方式

圖為非洲大蝸牛以及料理後之蝸牛肉,分別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與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根據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所說,每年 4 - 6 月是楠梓仙溪中下游各聚落一年當中少數的雨季,也是蝸牛大量出沒的時節,族人常趁此時到家戶外採集,同時也呈現出楠梓仙溪各聚落蝸牛處理的文化。

臺灣民間常食用的「露螺(lōo-lê)」即為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潘瓊源說明,蝸牛雖是常見食材,但當地處理蝸牛肉的步驟並不輕鬆,流程如下:

  1. 把蝸牛的殼打破,以手將蝸牛肉捏出來。

  2. 接著用灰燼(火灰,hué-hu)揉搓蝸牛肉,以去除大部分的蝸牛黏液。

  3. 以檸檬水將蝸牛肉初步洗淨。

  4. 川燙並再次洗淨蝸牛肉。

另根據曾研究原住民族食材多年,現定居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之洪小璟解釋,排灣族處理蝸牛的方式為帶殼水煮,直接將蝸牛下鍋水煮後擺盤,讓食用者自行挑出肉食用,處理方便,而較難事先清理黏液及蝸牛肉所帶的卵和排泄物,口感則偏軟;阿美族則先打破蝸牛殼並取出蝸牛肉後,細心處理黏液,再烹調蝸牛肉,口感較脆。

上述阿美族的蝸牛肉處理方式,與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聚落相似,雖然處理繁複,但能事先去除黏液。潘瓊源也補充道,他們一般不隨便吃外面賣的蝸牛肉,通常只吃自己在乾淨的環境所採集的蝸牛,食用上較能接受。儘管蝸牛是看似普通的鄉間食材,卻也隨區域或人群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分別於 2022 年 6 月 6 日訪問潘瓊源、2013 年 11 月 19 日訪問洪小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3 日、8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