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龜殼,又稱龜殼笠,巴宰語為「raulu a bakun」,另有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示範其穿戴方式之圖片與影片,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是潘英傑為推廣巴宰族群文化作為展示,從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之巴宰族人處取得。潘英傑為了打造一個巴宰族文化的復興基地,將自己的家屋和祖先留下來的山坡土地,規劃成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除了在山林間種植過去族人常會使用或叫得出族語的植物外,也在家屋當中收藏了許多以前留下來的古文物。其中一件特別顯眼的物品,外貌長得就像龜殼一樣,經潘英傑的解釋才知道,原來這件像龜殼一樣的竹編物品,居然是以前的雨衣,稱為「龜殼(ku-khak)」。
過去的農民沒有現代的農機,凡是插秧播種、除草、收割等農活,都是要靠人力和畜力一起完成。農民看天吃飯,下田的日子必須依照過去的經驗,跟著二十四節氣,所以不管天氣陰晴,只要工作的時間到了,不管是否下著大雨也要去巡田水、照顧農田。潘英傑說,因為以前下田工作的農夫要照顧水稻,需要長時間的彎腰工作,所以下雨的時候,一般常見的蓑衣會造成農夫行動不便,也無法在泥濘的田裡面拖著有下擺的蓑衣行走。園區內收藏的「龜殼」才是過去農夫在下雨時會穿的工具,這種雨衣會以龜殼的形式穿戴在農夫的背上,可以讓農夫背著彎腰行動,然後頭上再帶一頂斗笠,即可保護身體不受大雨淋濕。「龜殼」的製作材質是以竹篾編織成龜殼的形狀,在頭部與四肢的周邊還特別講究做出反折的造型,可以在下雨的時候將背上流下來的水導到兩側,讓頭部與四肢不會被澆溼;而作為「龜殼」本體的竹篾下方,還有竹葉或是山棕葉鞘纖維覆蓋,得以形成一層防水層用來防止雨水滲透。
據潘英傑說,該件「龜殼」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是十分珍貴的一件古文物。目前在埔里地區已經鮮少見到稻田,而過去的「龜殼」和蓑衣也逐漸的被塑膠產品的雨具所取代;潘英傑留下的「龜殼」,剛好可以見證過去埔里地區農業轉型的過程,也保留了農業社會時代前人智慧的結晶。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參考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