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及影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脫穀機,以及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示範使用脫穀機的情形。此脫穀機是潘英傑父祖輩留下之物件,為自埔里市區購買,物件上有「大玉號」、「保證耐用」以及其他不可辨識之字樣,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一但水稻到了收穫的季節,就需要動用全村的人力進行村莊內稻田收割的放伴(pàng-phuānn,村莊裡家家戶戶集中勞動力,輪流把每家的勞動做好)工作。收割好的稻米會一把一把的放置在田邊,然後有一部分的人就會在田邊運用脫穀機,進行打穀的動作,將稻穀與稻稈分離。脫穀機的巴宰語為「musilat」,在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等當地耆老口中又被稱為機器桶(ki-khì-tháng),為符合在地的敘述脈絡,故後文均稱為「機器桶」。
潘英雄說,收割稻米的時候為了避免搬運不需要的稻稈、稻草,以節省搬運的人力使用,因此會先在田邊進行稻穀的分離工作。剛收割水稻的稻穀依然緊連在稻稈上,以前的人會運用工具將稻穀打落、收集。最早用來打落稻穀的工具叫做摔桶(siak-tháng),其型態就是在一個深木桶子裡面再加上一個木製的欄柵,使用的人會將稻把一次次的用力摔打在木欄柵上,讓稻穀直接落入木桶中,藉此快速將稻穀與稻稈分離,而摔桶的桶面上還會在三面加裝網子,避免稻穀噴飛。後來打穀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出機器桶的形式,機器桶是一個方形的桶子,桶內是一個木製的大滾輪,並且在滾輪上固定了許多「ㄇ」字形的粗鐵線。機器桶的下面則是以機器製作腳踏的動力系統,只要腳不斷的踏下方的踏板,就能驅使滾輪不斷旋轉,因此當使用者將稻把放到桶面上的時候,旋轉的鐵線就可以將稻稈上的穀粒紛紛刮落,進而完成分離稻穀與稻稈的工作。機器桶的前方會有一個四角形的箱子,脫離的稻穀會直接落入前方的桶子內,旁邊其他的工作人員就會挑著赤箕(tshiah ki,以竹篾編成類似畚箕的竹編容器,較畚箕更為精細)來裝填,並且把裝滿稻穀的米籃挑到主人家三合院中間的門口埕(mn̂g-kháu-tiânn,三合院門庭前的空地)曬稻穀。
潘英雄說:「以前小時候幫忙家裡收割稻穀,我們這些小孩都是幫忙踏機器桶。」過去在稻米收割的季節,由於小孩不像成人一樣有力氣,無法擔任收割、搬運等工作,因此大多都是踏著機器桶幫忙脫穀。機器桶呈現由早期人力農業過渡到農業機器化之間的工作型態,在臺灣農業的進程上是重要的里程碑。如今農業技術與科技發達,已經出現收割、脫穀一體成型的稻米收割機,不僅可以分離稻穀還可以直接將稻稈整齊的擺放在田間,農夫不再擔心需要費力的將稻穀分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