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示範架設山豬陷阱之情形,以及使用山豬陷阱的示範影片,為依循早期獵捕山豬方法所製,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區域,在早期為巴宰族潘阿沐家族的墾居地,早期居住在山林間的巴宰族人,善於狩獵與採集山林中的資源,因此在族人間也保留山豬陷阱等許多捕獵技巧。
山豬陷阱的巴宰語為「matutilikat u baluzak」。潘英傑說山豬陷阱是捕獵山豬最好的方式,甚至還特別製作一副改良版的陷阱放置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林道上,供來訪的群眾教學示範使用。臺灣野豬(俗稱山豬)體長 90 ~ 150 公分(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 2020 ),雄豬有獠牙生成(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 2020 ),攻擊性強(葉永騫, 2021 ),由於身上有豐富的肉、皮毛與豬牙,所以相當受原住民族獵人的喜愛。然而捕獵山豬相當危險,成年山豬體重近達上百公斤,也具有相當的攻擊性。在吳幸如的敘述中可見捕捉上的困難:「曾有一種盛行於西南部及花東縱谷的平埔族傳統獵法,利用 15 隻以上訓練有素的獵狗圍獵野豬。由於野豬天性好鬥,相較於其他動物聞狗吠聲就逃跑,公野豬反而會停步戰鬥。」(吳幸如, 2013 ,頁 15 )因此在巴宰族各種捕獵山豬的方式中,多半會以陷阱捕捉,獵人再去將山豬殺死帶回。潘英傑提到,早期放置山豬陷阱的時候,獵人會特別注意山豬的動線,掌握山豬行動與出沒的區域後,再將陷阱設置在山豬喜歡吃的山芋附近,讓山豬在覓食的過程中踏到陷阱。
因為山豬的重量與移動的衝擊力非常巨大,甚至踏入陷阱的山豬也會找機會咬壞陷阱,因此現今所看到的山豬陷阱多半為金屬繩索(煞車線或是不鏽鋼索)製。為了可以順利捕捉獵物,部落的族人也會運用當代的材料為捕獵工具做更新。
從早期巴宰族捕捉山豬的事蹟,可以認識到狩獵這件事帶著危險性,因此獵人除了需要擁有體力因應山區多變的氣候外,更需要足夠的知識與智慧,才能面對獵物。在獵捕山豬一事上,獵人的智慧體現在設置山豬陷阱上,除了考慮山豬的體型外,更能在善用山豬喜食山芋的習性搭配設置陷阱這件事上看到。同時因應時代的進步,獵人在器具、材料的使用也日新月異,讓獵山豬這件事跟著時代走。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葉永騫、吳幸如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