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族的趕魚器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趕魚器,是巴宰族耆老潘英傑依照早期製作方法由園區內的竹材製成,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此趕魚器竹製握把長約 65 公分,整體全長約 5 公尺,兩握把以竹管製作,竹管間以繩索串起數十個小竹管,為能碰撞而製造聲響之用。近代也有族人以同樣能發出聲響的鐵罐代替竹管製作。

根據潘英傑所說,使用趕魚器時,由兩人各握一側竹製握把,各站立於小溪河岸兩側,並沿著河岸一齊行走,同時搖動握把以晃動鐵罐製造聲響,將魚群趕往上游或下游;此時其他人手持漁網,站在魚群被趕往的方向,即可盡情捕撈魚隻。潘英傑補充道,趕魚器適用於溪水較淺、河道不至於過寬的小溪或支流,早期常使用於南港溪上游。而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在的墘溪河谷,水量又過少,就不適合使用了。

花蓮富里吉哈拉艾部落(Cihala'ay)的阿美族人,亦於水文條件類似的秀姑巒溪支流,使用這樣的趕魚器,顯見此趕魚器並非巴宰族特有,可見不同人群能以類似器具回應類似的水文環境;而以竹片作為趕魚器發出聲響的工具,也可見族人能善用原先環境的材料,透過其特質製作漁獵器具。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潘英傑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1966年以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