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哈巫族人所重製之披風

照片為噶哈巫族披風,原收藏者為大湳聚落之噶哈巫族人潘花,為其母親自蜈蚣崙聚落嫁至大湳聚落時所帶來之嫁妝,由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於 2018 年以 SP 線重製,長寬各約 90 公分。根據噶哈巫語研究者翁勤雯引用自《噶哈巫語分類辭典》,噶哈巫語稱「披巾」為 takahabuk。根據潘正浩所述,此披風為男子單肩式披風,採取顯經式經線挑花之技法,意指以經線呈現圖紋,在噶哈巫族較少見,但卻是泰雅等族群常見技法。

根據潘正浩所述,此披風圖紋與織作技法相近於泰雅族馬列巴群(Malepa)、福骨群(Xalut);另經他詢問泰雅族工藝師尤瑪.達陸(Yuma Taru)後所知,泰雅族南勢群白毛社亦有類似織紋,因此潘正浩認為此披風由來,亦可能與過往噶哈巫族在原居地(新社、石岡、東勢一帶)與白毛社通婚密切有關。另根據馬赫坡社(Mahebo)文史工作者沈明仁與潘正浩交流時所言,沈明仁來自泰雅族之母系長輩也曾織產類似此披風所用布料到埔里交易。

從上述不同族群對此物件之說法可看出,過往噶哈巫與泰雅等族群互動往來密切,可窺見披風布料等物質文化在歷史長流中傳播的多種可能路徑,並已逐漸進入噶哈巫族的生活中,成為日治時期婦女的嫁妝之一。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正浩後撰寫編輯,族語為翁勤雯參考自《噶哈巫語分類辭典》;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2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3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3/13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1966年以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