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瓜剾仔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瓜剾仔(kue-khau-á),巴宰語為「saakuxus」,形狀為牛角型的鉋刀,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父祖輩留下之物件,據家人說法為至埔里市區購買,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人們為了能快速且有效地完成工作,會運用智慧創作出各式各樣的工具,舉凡各類農具、刀具及鍋碗瓢盆,都是經過不同世代人們的使用,並就實用經驗調整而逐漸定型的生活用品。不過也有工具在經過改良後,於某項非原先用途的使用上更為方便,因而廣泛使用。其中瓜剾仔便是原本作為木工使用,卻慢慢演變為家庭婦女們做菜時不可或缺的用品。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藏的瓜剾仔原名稱為「滾鉋」,原是木工用來整修弧面的工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科技系的黃俊傑副教授,在其於 2007 年提出的「 97 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之子計畫「建置木質材料設計教學成果展示交流空間設施及開發實習教材」文件中提及:「滾鉋又稱牛角鉋、香蕉鉋,屬彎鉋的一種,專用來鉋削曲面,其鉋台輕小,底面略成弓形。鉋刀形狀亦是經過特別設計,薄長而且鋒利,刀口的斜度極小。」(黃俊傑, 2008 )潘英傑說,以前瓜剾仔都是放在廚房作為烹飪削切蔬果的工具,多會運用來削蘿蔔、冬瓜和絲瓜,去除掉外層不能吃的硬皮。早年留下來的瓜剾仔有大小兩支,分別可以依照要削皮的蔬果大小做選擇使用。

雖然滾鉋在潘英傑家中並非作為原本木工用途使用,但其優異的削切能力,卻成為廚房一天的工作中,做菜不可或缺的瓜剾仔。「滾鉋」工具借代的使用除了可以看到族人早年下廚的方式外,也可以發現他們善於變通的生活智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參考黃俊傑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自埔里市區購買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