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粿印,巴宰語為「saatupak」,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父祖輩留下的器具,據家人說法為自埔里市區購買,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紅龜粿(âng-ku-kué)在臺灣傳統文化中,是特定節日酬神或是家中有喜慶時會製作的粿品(臺灣閩南語常用辭詞典,無明確時間),做紅龜粿的習俗在埔里巴宰族也有,但因為巴宰族人多半是基督徒,因此製作紅龜粿僅用於慶祝特定節日,並非遵循漢人習俗,拿紅龜粿酬神。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粿印,材質為木頭雕刻而成,在厚度約為兩、三公分的木板後方留一手把,可以讓使用者手持,並在木板內部雕刻兩層橢圓形的陰刻圖。其圖案內容,在最外層為較淺的花草圖,內圈則是龜殼的形式,在龜殼的正中間刻有一個「寿」字,背面有四瓣花樣,側面則有魚的圖紋。潘英傑說,小時候家裡通常會在元宵或是冬至製作紅龜粿,在節日前一天的下午,孩子們就要幫忙用石磨挨米(e-bí,用石磨把米磨成米漿),然後將米漿用粿布包起來放在椅條(í-tiâu,木製長板凳)上,並在包起的米漿團上橫放一根扁擔。扁擔的兩端會用繩子綁在板凳上,促使扁擔向下方的米漿團施加壓力,進而瀝出多餘水份,在經過幾次翻面和反覆擠壓就可以得到適合做紅龜粿的米團。孩子們在隔天也要繼續協助揉米團製作湯圓和紅龜粿,並用買來的紅色染劑將米團染色,最後將自己種的花豆製作成餡料,包在米團內,再以粿印蓋上紅龜粿的造型,如此即完成紅龜粿的程序。
紅龜粿作為節慶食物,在早期族人的生活裡佔有重要地位,而粿印更因時常使用,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巴宰族人的米食文化裡除了紅龜粿外還有阿拉粿、草仔粿、菜頭粿等多樣可口的菜餚,足以看出族人對於米食的喜愛和富含創意的文化。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參考臺灣閩南語常用辭詞典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