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飯斗(pn̄g-táu),巴宰語為「paihalaman」,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自埔里市區購買之物件,早期使用之飯斗為由潘英雄家人自行製作,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沒有電鍋或是飯鍋的時代,人們煮飯都是用木製的飯斗作為炊煮主食的主要工具,相較於現代的電鍋,使用飯斗更考驗使用者的下廚經驗和技巧。
飯斗是以木頭製作而成,桶外再以鐵線箍緊,而飯斗的下端,因為在蒸煮米飯時需要讓蒸氣流入桶裡,所以拼接的木板中有數道縫隙。潘英雄說,以前的人都是以飯斗煮飯,在煮飯前要先把生米泡水,再倒入內部鋪有飯巾布的飯斗並蓋上蓋子。同時爐灶上會以大鍋盛放熱水,並把飯斗放入其中,透過大鍋中適量的熱水沸騰所冒出的水蒸氣,穿過飯斗下端的縫隙進而蒸煮米飯。
用飯斗蒸煮米飯需要依靠掌廚者的經驗與技術:在適當的時機補充蒸煮用水,並且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掀開飯斗的蓋子,確定米飯蒸煮的狀況,同時用筷子往米飯裡插出孔洞,讓底部的熱氣可以快速的在飯斗中流動,進而加快米飯的熟透程度,並且均勻熱氣傳導。待米飯完全蒸熟後,飯斗就可以直接搬到飯桌邊讓大家盛飯。
從飯斗的使用可以認識到早期人們生活的不便,如今有自動電鍋與蒸飯鍋,已不再使用飯斗作為煮飯工具。由於潘英雄有開餐廳的經驗,飯斗在他的經驗中有方便的一面,他至今仍還是有在運用飯斗作為餐廳的用具:「現在的飯鍋大多一次煮十五人的飯,如果三十多個、四十多個,比較多一點人來吃飯的話,就可以先用飯鍋煮一煮,再把米飯放在飯斗裡,等大家來了再打開來吃。」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