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火夾(hué-ngeh),火夾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物件,據家人的說法為自埔里打鐵街(南投縣埔里鎮南興街)購買,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臺灣早期農業時代瓦斯的使用尚未普及,因此家家戶戶都是使用傳統爐灶燒水、煮飯。使用爐灶時以柴薪起火加熱,為了控制灶火的大小與燃燒速度,需要使用火夾來移動爐中柴火,或是添加木材等燃料。
火夾的巴宰語為「sakazip」,造型類似一個大型的剪刀,由兩根扁平的鐵棒以螺絲固定,透過扁平面增加接觸面積,進而輕易夾取木材。火夾的後端各有一個手把,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把張闔,操縱夾取炭火。潘英雄說,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燃火(hiânn-hué),火夾就是用來移動炭火、控制火的大小。除此之外,因為早期的生活需要節省家庭開銷,若農家的女孩子有燙頭髮的需求,會用火夾來為頭髮做造型。使用火夾幫頭髮燙頭髮的方式類似電棒捲,先把火夾放在火堆邊加熱至適合的溫度後,再請人協助把頭髮卷上火夾固定,待頭髮蛋白質因熱變性硬化後即完成燙頭髮。潘英雄還說:「以前我妹妹她們都會用這個(火夾)來燙頭髮,但是不能太熱,只要把火夾烘得稍微熱熱的即可把頭髮用卷。」
火夾原先的用途為整理炭火用,但在因早期農村生活物資不足,需節省開銷的狀況下,人們透過創意與生活經驗來克服不便。原本看似平凡無奇的鐵製工具,居然可以在族人的巧手中,變成簡易的電棒捲,為村中婦女的髮型增添自信與光彩。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