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鼎摖,巴宰語為「saaduray」,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自埔里市區購得,而早期族人所使用的鼎摖為自製,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園區內眾多的生活物件中,食器佔有很大一部分,所謂民以食為天,早期農村生活,家族眾人的三餐都需要靠婦女張羅,因此至今在潘家留下許多收藏品;其中鼎摖(tiánn-tshè)看似簡單,卻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器具,家中大鍋的清潔都必須使用到它。
鼎摖主要是用來清潔以前家戶中的大鍋釜,並不適合用來刷洗碗筷。鼎摖的結構相當簡單,僅是把剖細的竹篾或是藤,以較粗的竹篾、藤綑起來紮緊,藉此形成一個具有密集接觸面的刷絨,可以用來刷除髒污和焦漬。潘英雄說,以前的鼎摖都會用藤或竹來製作,其中以藤製的為大宗。因為藤的材質相較於竹材更為軟韌,在用力刷鍋具的過程中,藤製的鼎摖比起竹製的更不容易斷掉,同時也比較耐用。
可能是文化習俗或是鼎摖非常實用,因此至今在餐館或是五金行裡,依然可以見到竹、藤製的鼎摖,這項具有歷史的用品仍然深受廚師和做菜人們的喜愛,也是在眾多臺灣早期用品文物中,少數直到現代還在使用的工具。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