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鳥擗仔(tsiáu-phia̍k-á),是巴宰族耆老潘英雄、潘英傑根據早期的製作方式再進行重製之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由於農業時代的食物來源較不穩定,因此許多蔬果都要靠自己種植或是採集,而肉類的來源則是透過豢養禽畜以及狩獵和漁獵獲得。鳥擗仔就是一種功能類似彈弓的獵具,讓家中孩子們可透過打獵的方式幫忙獲取食物。
鳥擗仔的巴宰語為「saapapanan」。潘英雄說,若要製作鳥擗仔,就需要尋找樹幹上較為平均的分岔,要不然製作起來後會因為樹岔不平均而受力不均,影響射擊的精準度。在各類的樹木當中以芭樂樹的分岔最多且最平均,因此最適合拿來製作鳥擗仔,其次則是堅硬且富彈性的九芎樹。鳥擗仔上面用來拉動且富有彈力的橡皮,早期都是一個個串綁在一起的橡皮筋,或是以破舊腳踏車內胎材料製作而成。孩子們會以隨手可拾撿的石頭作為發射彈丸,如果平常有到溪邊的話,就會特別撿一些「彈藥」備用,待使用鳥擗仔的時間一到就可以隨時拿出來發射。潘英雄也提到以前小孩子所使用的鳥擗仔主要獵物是小鳥、松鼠等小型動物,在打到這些獵物後,孩子們都會把獵物帶回家跟家人一同分享。
從鳥擗仔的使用方式,可以看出巴宰族的家庭教育與生活習慣,雖然孩子們還小無法下田幫忙,但能夠在外靠狩獵知識獲得野味,並把獵物帶回家,增加家中的食物來源。潘英雄說:「我們這個年代的小孩,從小就會幫忙家裡的生計;一遇到暑假或是下課時間,整個村莊的小朋友就會一起拿著工具、籗仔(khah-á,捕魚或採茶時背在身上裝魚或茶葉的竹簍子,通常口小腹大)(臺灣閩南語常用辭詞典,無明確時間)去溪邊摸蜆仔、抓魚蝦或是去打松鼠、小鳥。」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參考臺灣閩南語常用辭詞典等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