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豬槽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豬槽(ti-tsô),巴宰語為「tabuxuanan」,以水泥製成,是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因久無使用,物件上佈滿青苔,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臺灣農業時代的生活條件普遍較為困苦,一般的農家除了要種植水稻、樹薯、蔬果等各類農作物養活家庭以外,也要在家中自行豢養禽畜,用來販售補貼家用或是在年節的時候可以宰殺。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區域為巴宰族潘阿沐家族的墾居地。聚落裡最早的三合院已經因為年久失修,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由潘家自行拆除,因此早期餵養豬雞的處所已不復見,但仍留有一塊豬槽,可以藉此證明過去古厝曾經豢養過豬隻。

潘英雄說,豬槽是豢養豬隻的食器,以前是用來盛放草料或是餿水餵食豬隻,而豬槽大多是以石頭鑿打或是水泥灌製而成,堅固且耐用。以前的人們飼養豬隻的食物來源眾多,除了餿水和樹薯外,像地瓜葉或是森林中的野菜亦是豬隻攝取營養的食物來源。潘英雄與其弟弟潘英傑小時候便經常需要幫忙家裡剁豬菜(ti-tshài,意思指餵給豬隻食用的蔬菜),因為每天要剁給豬吃的菜和植物太多,潘英傑還曾因使用菜刀不注意而切傷手指,至今這個傷疤還依然留著。由於以前的生活環境較為辛苦,過去的人們會惜物愛物,所以廚房裡的洗米水也都會作為飼料,一起倒到豬槽裡給豬隻吃。

透過長輩的介紹,才了解到過去因為生活環境較為困苦,在還未有飼料出現的時代,餵養豬隻也都仰賴人力採摘植物餵養,潘英雄還曾開玩笑說:「以前作農活的人因為活動量大,比較會吃,飯菜基本不會剩下,所以用餿水餵豬比較少啦!光人吃都不夠了哪有多的可以餵豬?」由於現在已經沒有養豬,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豬槽多半用來當作花盆或是裝飾,放置在花園庭院裡面美化環境。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