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扁擔(pín-tann),巴宰語為「ailuan」,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扁擔在早期的農家裡是廣泛被用來肩挑搬運東西的器具,從菜籃、畚箕到水桶,只需要用繩子吊掛在扁擔上,便可肩扛搬運。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早期農業物件當中,有一項帶木鉤的扁擔,其用處不僅可以輔助使用者吊掛重物,而且還能快速吊掛和裝卸搬運物品。
潘英雄說,扁擔的製作材料就是刺竹,因為刺竹比較堅固且彈性較高,所以在搬運重物的時候比較不會斷掉;而扁擔的形式即是把竹管剖開,並且在兩端留下竹節,以竹節削成尖頭狀的掛鉤,就可以利用掛鉤處吊掛物品。早期的扁擔中,除了我們常看到的長直形狀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叫做翹擔(khiàu-tann)的特殊反角扁擔,特別要選彎曲的刺竹製作而成,專門用來搬運重物。「翹擔」利用刺竹反角圓弧的彈性,可以在搬運重物的過程中,以搬運者的肩膀作為支點,隨著行走不斷的上下彈動,藉此適時舒緩肩部的壓力,並且讓搬運者節省力氣。
潘英雄所收藏的長直形扁擔兩端綁著繩子,在繩子的下方以木頭的分叉作為鉤子,可以用來勾住畚箕移動,因為早期因建築需求而製作泥漿,或是開闢田地掘土開荒的時候,都會需要用扁擔以人力來搬運沙土。使用這種帶鉤扁擔時,先有人掘土將石頭、土壤堆進畚箕中,另外有人將扁擔扛在肩上,在搬運土石時,扛扁擔者不卸肩直接蹲下勾起堆好土石的畚箕,並運送到傾倒處,站著將畚箕中的土石倒光,並將倒空的畚箕再放回挖土的人周邊,整個工作循環往復。因為畚箕具備鉤子,所以在搬運沙土時可以讓使用者方便操作,不需要放下扁擔就可以一次次的更換畚箕,在使用上相當方便。
經過先人的巧思,扁擔在加上木鉤後變成方便的搬運工具,省去需要卸下扁擔裝載東西的麻煩,亦讓使用者好施力,得以一氣呵成的勾起或放下畚箕。現代的生活因有機車、汽車或是各類農機具,得以協助工作,因此難以想像早期的人們如何搬運沙土等重物,以此開墾田地、建築房屋,並進而負擔家計。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扁擔,不僅是早期臺灣農家的古物,也是巴宰族人開闢南平山梯田的重要工具,紀錄族人以堅韌的精神披荊斬棘,建立屬於巴宰族人在南港溪南岸的生活空間。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