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竹菜籃,巴宰語為「kalaha」,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早期農業社會沒有工業化的塑膠、合成材料或是紙箱可以搬運與盛放物品,因此人們會用竹子製作菜籃,以此做為置放、搬運蔬果的器具。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中依然保存多個傳統菜籃,造型古樸且可愛。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菜籃是以竹篾編織而成,下方以較厚的竹片製作成四方形堅固的底座,而上方則是把籃身的竹篾以細窄的竹篾環繞而成圓形籃口。由於菜籃用於裝載物品與蔬果,所以其編織相交的間隙較寬,約莫有一根手指的粗度。過去菜籃的使用並不僅限於裝菜或盛水果,菜籃也普遍用於放置物品或是當作擔飯菜用的提籃。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一帶,在早期都是種植稻米,所以只要進行插秧、收割等農忙的時候,男人都需要在田裡工作,以「放伴」(pàng-phuānn,村莊裡家家戶戶集中勞動力,輪流把每家的勞動做好)(楊靜如,2005,頁50、51)的方式,輪流把每家每戶的農作完成。
婦女會在當天「放伴」的田主人家中一起幫忙煮飯,並在餐點時間將飯菜以扁擔吊掛菜籃,扛到田邊給工作的人們吃。由於當時沒有方便的免洗餐具,因此用菜籃擔飯菜的時候,會一起將碗筷等餐具放在菜籃裡帶去田邊。據潘英雄說,以前農忙的時候,農人一天會吃五餐,早上出門前會在各自家中先吃早餐;在田裡工作時,當天「放伴」的主人家會提供上午點心、午餐與下午點心;晚餐是大家收工後各自回家處理。為了讓農忙的人們得以補充體力,三餐間隔的點心也會是粿、米苔目等有飽足感的食物,甚至在夏天時也會做甜湯讓田裡的人可以消暑。除此之外,潘英雄提到,自己母親的廚藝在村莊中家喻戶曉,所以農忙時節做伴工菜的時候,母親都會隨著工作的進度,每天到當天的田地主人家中幫忙掌廚,在鄰里間也成為一段美談,甚至還啟發他日後做菜的興趣。
竹菜籃因為使用頻率高且用處多元,因此是早期家戶的必備生活物件。潘英雄還回憶以前族人製作器具的習慣:「以前我的爸爸媽媽都會在晚上、下雨天或是農閒的時候,動手製作生活上的工具,編竹編或是砍木頭做傢俱。」從竹菜籃的運用和環境背景,可以發現早期許多巴宰族人的生活狀態,也能透過竹籃的製作,體現族人因住在山林附近,妥善運用自然資源製作器具的文化。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參考楊靜如等參考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