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鱸鰻籠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鱸鰻籠(lôo-muâ-lâng),巴宰語為「tagis」,是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為推廣巴宰族群文化作為展示,從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之巴宰族人處取得,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而早期潘英傑家族亦有使用鱸鰻籠的經驗。由於埔里地區的水系網絡豐富,有溪流、圳溝、沼澤等地形環境,因此巴宰族人過去的漁獵方式也因而多元且豐富。在多樣的漁獵工具中,有一種叫做鱸鰻籠,是超過一人長的捕魚利器,可以在沼澤地帶捕抓各類魚類,是早期族人獲取漁獲食物的重要方式。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鱸鰻籠適合拿來捕捉土虱(鬍子鯰)、鱔魚(黃鱔)、鱸鰻等底棲類的魚類,底棲類生物為在水域底層表面或內部的各種動植物總稱(陳文華, 2002 )。以前族人使用鱸鰻籠時,會挑選溪流間的沼澤、或是淺灘處,尤其是溪邊泥濘且水草茂盛的地方,並將之以石頭和溪邊的草覆蓋,模擬成食物豐富、適合底棲魚類生活的石洞、土穴,以此吸引魚類進入籠內。放置鱸鰻籠後的等待時間很長,因為需要讓底棲魚類進入其中,適應該環境並當作巢穴,所以每次放鱸鰻籠都需要將近一個星期。在鱸鰻籠所捕獲的各式漁獲中,巴宰族人最喜歡體型大又營養的鱸鰻,每當捕獲到便如獲至寶,將鱸鰻燉補藥湯讓一家大小享用。鱸鰻籠是以竹編的方式製作,以一根剖成多瓣的竹子作為基礎,並以較粗的竹篾繞著該根竹子,形成一個竹編的管狀物,藉此可以在放置該件陷阱時,形成土洞的樣貌。由於需要長時間泡在水裡,所以製作鱸鰻籠的竹篾與竹管材質僅需做簡單的修整,保留竹材的厚度,避免在水中的時間太久而濕軟,或是被獵物撞擊而壞掉。

從鱸鰻籠的使用可以發現,巴宰族人運用智慧製造各類漁具,可以依獵物的體型和所喜好的環境做調整,藉此捕獵到所需要的獵物。目前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僅存一件鱸鰻籠,由潘英雄家族保留下來,得以讓我們想像過去族人的生活方式,也能透過長輩的解說,重現早期漁獵的生活方式。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參考陳文華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