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籗仔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籗仔(khah-á),巴宰語為「kaubun」,是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為推廣巴宰族群文化作為展示,從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之巴宰族人處取得,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以前巴宰族人在河邊魚獵時,為了方便裝載取得的漁獲,會隨身攜帶竹篾製的籗仔,吊掛背負在腰側或背後,方便直接放入手上的漁獲。目前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中,依然保留幾件籗仔,可以供人們觀察早期巴宰族人與溪流的密切關係。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籗仔是以刺竹製成的竹篾編製而成,因為刺竹的特性較有彈性且堅韌,在編製的過程中較容易彎曲及製作,因此竹製器物通常會用刺竹作為材料。籗仔在早期是廣泛使用的容器,舉凡人們去溪邊抓魚或是在田裡捕捉青蛙,身上都會攜帶籗仔來裝獵物;每當人們釣到或捕捉到魚或青蛙後,就可以直接放入腰間的籗仔,而籗仔上方也有一個竹篾製的蓋子,可以蓋上避免獵物逃脫。潘英雄的弟弟潘英傑,曾經說過一個有關籗仔的有趣故事:「以前有一位巴宰族人背著籗仔去河邊釣魚,當天的運氣非常好,收獲豐富,籗仔也隨著捕捉的溪魚增加而越來越重。那位巴宰族人心想今天大豐收,回去應該可以好好飽餐一頓。沒想到回到家後將籗仔的漁獲倒出來,居然全部都變成一顆顆沉甸甸的石頭。該位巴宰族人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中了『daxedaxe』(巴宰族的黑巫師)的法術,所有當天所釣到的溪魚都被『daxedaxe』偷走,並且趁這位族人忙著捕魚,神不知鬼不覺的換成石頭,讓他不至於因為籗仔的重量變輕而起疑。」

籗仔是早期重要的漁具,因為可以用刺竹自行削成竹篾製作,且方便攜帶、使用方式多元,因此早期的巴宰族人家中都會有這個物品。透過潘英傑敘述「daxedaxe」偷取籗仔漁獲的故事,得以讓人一窺早期埔里巴宰族人與溪流的互動關係。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