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魚笱,巴宰語為「kalaxa」,是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為推廣巴宰族群文化作為展示,從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之巴宰族人處取得,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巴宰族人漁獵的工具會因捕獵目標不同而有所差異,除了常見的漁網和釣魚外,若要捕撈體型較大的魚,就會使用竹篾編織的魚笱(hî-kô)進行捕抓。由次可見早期眉溪流域的漁獵工具相當多元,且技巧種類也都各有千秋。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魚笱是專門用於捕獵較大型魚隻的獵具,其造型如同一個大花瓶一般,在入口端是一個漏斗型的大圓口,在口內有特別以竹片製作以防止魚類游出的構造。魚笱的中段以竹篾編制成魚簍的形狀,可以在溪魚進入後將之困住,由於魚笱主要是捕抓較大型的魚類,因此中段會以孔目較大的形式以竹篾編成。以前的漁民要抓魚時,會選擇在溪流較湍急的河灘邊使用魚笱,在放置好魚笱後以石頭在魚笱上游處堆疊出一條引道,目的是要讓順流而下的魚隻可以沿著引道直接游進魚笱之中,因此使用魚笱時不需要放置魚餌。早期人們放置魚笱的時間通常為一天一夜,在放置魚笱後隔天相同時間即可收獲。
近代由於交通運輸方便,且經濟及物質條件較以前豐裕,所以已經不再有巴宰族人使用魚笱抓魚。潘英雄回憶小時候的年代,家中的小孩子們因為還小不具農田勞作的力氣和經驗,因此前往河邊捕獵,用以補充家裡的食物來源,潘英雄便說:「以前如果有捕到什麼好東西,我們不會自己在河邊烤來吃,一定都是把好東西帶回家和家裡的人分享。」從早期巴宰族人使用魚笱的經驗,體現族人重視家族情感連結的一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