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蝦籠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蝦籠(hê-lāng),巴宰語為「pateleng a kuzung」,是巴宰族耆老潘英傑為推廣巴宰族群文化作為展示,從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之巴宰族人處取得,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居住在南平山與愛蘭台地的巴宰族人,因為靠近南港溪,因此衍生出許多的漁獵文化;溪流裡漁獵的方式因流域環境和獵捕目標而有不同,其中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保留一種專門捕獵溪蝦的工具,這種由竹篾編成的物件叫做蝦籠。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蝦籠是以竹篾編織而成,形狀為圓柱形,在蝦籠的前端是一個漏斗型的開口,因為漏斗底端的入口較小,所以溪蝦進入後便很難再爬出來;蝦籠的另外一端是一個三角形的取物口,上方有一片竹篾編織的罩子,要取溪蝦的時候便可以打開這個罩子。以前人們若是要補抓溪蝦的話,會到南港溪捕捉,而早期居住在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區域的巴宰族人,甚至在聚落旁的山澗處就有辦法捕捉到。溪蝦捕獵的方式是利用餌料吸引溪蝦鑽進蝦籠當中,餌料是利用蒸熟的米糠混和米飯,經揉成球狀並稍微烤過,會散發香氣藉此吸引蝦類覓食。通常一次會放置好幾個蝦籠,增加捕獲的機率和數量,並以石頭壓著,避免蝦籠因為溪流量過大而被沖走。放蝦籠的時間一般是在下午時段,經過一天一夜後再去收回,潘英雄就回憶道:「以前小時候去上課,會在下午的下課時間去溪裡放蝦籠,到隔天下午的下課時間再去收。」

蝦籠的設計形狀特殊且捕獵方式特別,除了是族人小時候在溪流邊漁獵的回憶外,也是早期物資不豐裕的年代,孩子們貼補家用與增加食物來源的方法之一。由於蝦籠需要在水中放置一天一夜,在無人看顧的情況下易遭竊去,潘英雄就打趣說:「我曾在珠子山那邊放過二十多個蝦籠,結果去收的時候只剩不到十個而已。」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5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