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匏桸(pû-hia),巴宰語稱為「babulas」,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過去臺灣農業時代的人們善用自然資源和農作物,創作出許多種生活器物;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內有一項以葫蘆瓜(或稱匏瓜、匏仔)所製的容器,是以前人們用來製作水瓢或是當作瓶子的工具,與絲瓜絨類似,皆是將瓜果乾燥而成,照片中的物件在葫蘆瓜對切後稱為匏桸。
潘英雄說,以前的農家所種植的作物,除了水稻外也有蔬菜水果,當中葫蘆瓜和絲瓜皆為家常菜餚,容易栽種且生長力強。若要將葫蘆瓜製作成匏桸,就需要將成熟的葫蘆瓜果實經過充足的曝曬與乾燥,在經手搖動確認葫蘆瓜已經完全木質化後,再以鋸子將葫蘆瓜鋸開,在清除瓜囊內的殘渣,剩下已經硬化的表皮後,就可以將之當作水瓢,有舀水、澆肥等多種作用。除此之外,也可在不鋸開葫蘆瓜的情況下,直接切開蒂頭去除內囊後,便把葫蘆當作容器使用,可用來裝酒水、花生或是菜籽;原先蒂頭處則以木塞固定,就能保存葫蘆內的東西。在製作的工法上,潘英雄說:「如果要做匏桸的話,就需要選擇形狀像葫蘆一般有腰身的果實,因為上面的一截可以在切開後當作手把,這樣比較方便使用...在製作匏桸時一定要等整顆瓜果完全乾燥才能切開,若是沒有等乾燥再切開的話,匏桸會在日後變形。」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目前仍有使用匏桸和葫蘆,用以造景與儲存植物種籽,而匏桸這種製作容易且自然的材質,是早期農村沒有塑膠工業產品時最好取得的容器。在潘英雄的解說下得以更為認識葫蘆瓜的用處,除了影視作品中常見俠客拿來當作酒葫蘆外,原來還在農業生活上有多元性的運用方式。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