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耙柫仔(pê-put-á),巴宰語稱為「saasaru」。本物件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所留,自埔里打鐵街(南投縣埔里鎮南興街)購買,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早期農家在田裡用摔桶(siak-tháng)或機器桶(ki-khì tháng)將稻穀與稻梗分離後,就會用扁擔、畚箕抬回自家三合院中間的廣場空間曬稻穀,讓稻穀盡快乾燥得以包裝收藏,為了將稻穀平均攤平在庭院裡,便需要用到耙柫仔此類長柄工具。
潘英雄說,曬稻穀的時候需要將稻穀平均攤平在粟埕(tshik-tiânn,三合院中間的廣場空間,因為被用來曬稻穀,所以也被稱為粟埕),並且以長柄的耙柫仔將稻穀堆成一小堆一小堆。每隔一段時間需要翻弄稻穀,以耙柫仔上下置換稻穀,有條不紊的進行這道程序,讓稻穀都可以平均曬到太陽且完全乾燥。潘英雄提到以前曬稻穀的時間會因每天的太陽、濕度而異,主要是靠老人家充足的經驗去感受穀粒是否完成乾燥。以前的老人家可以通過使用耙柫仔翻攪稻穀,觀察稻穀在接觸耙柫仔時的重量和聲音,藉此判斷這批稻穀的乾燥程度。稻穀還是潮濕的狀態時,聲音會較沉,若達到一定的乾燥程度則聲音就會很清脆。耙柫仔的形式為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在上方接上可供使用者抓取的長柄,而早期製作耙柫仔的材質皆為山林間採集的木竹,近代則逐漸出現鐵製的耙柫仔。
耙柫仔的用處除了曬榖和移動稻穀之外,也會廣泛運用在移動沙土或是鋪平土地的工作上。農村現今已經運用大型稻穀乾燥機進行乾燥的作業,所以目前難以見到過去曬稻穀的場景,但因為耙柫仔具多元的功能性,因此得以在農業、土木建築等領域使用,也還能夠在一般五金用品店看得到金屬製的耙柫仔。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