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風鼓車(hong-kóo-tshia),巴宰語稱為「paseder a baridari」,是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物件,自埔里市區購買,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稻米收成的季節,稻穀會在田邊以摔桶或是機器桶進行稻穀與稻稈的分離,並運送到家門口的空地曬稻穀。在稻穀都經過乾燥後,會先進行稻米質量的檢查,才能將稻米裝袋收藏,而這個篩選稻米的作業就需要風鼓車的協助。
潘英雄說,早期在曬好稻穀後,會將稻穀堆裡不需要的稻殼、雜草、稻草、砂石分離出來,並將稻穀中未成熟或是胚乳生成不足的穀粒挑出,確保裝袋的稻穀都是粒粒飽滿的狀態。稻米的構造可以粗分為稻殼、胚乳與胚芽,胚乳部分即為平常所食用之白米(農業兒童網, 2021 )。為了挑選出飽實的米粒就需要用到風鼓車,其運作方式是透過人力轉動風扇,透過風力吹動風鼓車上方倒入的穀粒進行篩選,重量足夠且飽滿的稻穀會直接落下,而稻殼或是不飽滿的稻穀則會被風吹到後方。風鼓車下方有兩個稻穀的出口,其分為頭槽與二槽,頭槽掉下來的是良好的稻穀,而二槽落下來的都是過濾後剩下不需要的雜質。早期運作風鼓車的時候,會在頭槽與二槽的中間放置一個隔板,避免落下來的稻穀相混,並將從頭槽持續滑落的稻米不斷向後推,方便站在後方的工作人員得以將稻穀裝入米袋進行秤重和封袋。
風鼓車是早期臺灣農村種植水稻,對稻米的品質進行把關的重要農具,其去蕪存菁的功能可以協助農家篩選合格的稻穀,並分離出穀堆中的雜質。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保存的風鼓車,為潘英雄家族早期在該地種植水稻所使用,如今潘家將這具風鼓車保存下來,作為地方文化的教育展示。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