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畚箕,巴宰語稱為「dapas」,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留下之自製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居住在山林間的巴宰族人,會善用森林裡的資源製作生活上的各式工具,其中畚箕(pùn-ki)就是運用竹子所製作的物品。畚箕又因所承載的物品不同,可分作為畚箕與車箕(tshiah-ki)兩種,各有各的作法與用法。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說,畚箕與赤箕各有其使用上的不同,畚箕多是用來掃地、搬運砂石與物品;赤箕是曬稻穀的時候用來裝載、移動稻穀、盛裝食物所用,兩者在使用上的差別,在於是否用於承裝食物。製作畚箕的材料也因為使用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的畚箕用於裝載較為粗重的東西,所以講求堅固耐重,多是以較粗厚的竹篾編織;而赤箕則因為要裝稻穀等食物,為了避免傷害到裝載物,因而使用薄且精細的竹篾製作。
畚箕的使用方式影響到製作該物件的材料、質地,而畚箕、赤箕的使用區分,也讓我們看到早期巴宰族人在工具製作和運用上的細膩區分。在物質富足的現代都市,畚箕和掃把的材料多半已經被塑膠品所取代,難以再見到過去以天然竹材所製作的這類容器,更遑論有畚箕、赤箕之分,因此能在巴宰原鄉看到過去的畚箕並得知其使用方式,實屬難能可貴。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