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捽雞毛仔(sut-ke-moo-á)所使用的擬餌,為鳥類羽毛所製,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崙聚落。由於眉溪流域貫穿大埔里地區,許多村莊距離溪流、圳溝非常近,在親近河流的環境下衍生許多捕捉漁獲的方式。「捽(sut)」在閩南語為「鞭打」之意,因此埔里當地一種特別著名,以雞毛等作為擬餌,針對溪哥等溪魚的飛蠅釣法,在過程中會有類似鞭打的甩竿動作,因而稱為「捽溪哥仔(sut-khe-ko-á)」,在蜈蚣崙則被稱為「捽雞毛仔」。
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說,捽雞毛仔需要適當的工具與純熟的手法、經驗才可辦到。在工具方面,早期人們因為桂竹強韌有彈性,且不易斷裂的特性,而擇取桂竹作為釣竿。取得大約一人高彎弧形的桂竹作為魚竿後,會再綁上釣魚線和特製的擬餌(或稱「假餌」),通常擬餌都是用鳥類的羽毛製作而成,而且會依照釣者自己的喜好使用不同的鳥類羽毛和綁法,因此每個釣者的擬餌都長得不一樣,非常具有個人風格。
捽雞毛仔的釣竿前方綁了擬餌和大約一公分的小魚勾,因為是運用擬餌假裝落水,讓溪裡的魚主動跑上水面咬餌,所以在釣魚的時候是不需要使用餌料的。捽雞毛仔非常注重甩竿後的手法,因為需要甩動擬餌模擬出昆蟲或是動物在水面上的活動方式,因此釣者在甩竿後需要不斷的晃動,並讓餌向上游移動,試圖演繹出昆蟲往上游走動並具有生命力的感覺。待溪魚上鉤後,熟悉技巧的釣者會將溪魚拉起,並一鼓作氣拋到身旁,於半空中讓魚脫鉤,同時一手握著魚竿將擬餌再度甩出,另一手則將拋回來的溪魚用網子接住放到魚簍裡。熟稔的釣者會行雲流水般進行上述一系列動作,有如一段韻律舞蹈或是武術功夫表演。
陳萬育另外補充道,捽雞毛仔的釣竿絕對不能使用現代的碳纖維釣竿,因為拋竿、甩竿高強度的動作,易消耗碳纖維材質的釣竿,因此僅能使用桂竹材質釣竿。現今仍有許多族人會到河邊釣魚,但能承襲傳統捽雞毛仔高難度釣魚技術的人已經不多了。在經過耆老的分享,可以想像以前族人站在河邊捽雞毛仔的情景,就像電影《大河戀》一樣,在碧藍的眉溪邊,以桂竹釣竿在清晨的朝陽下拉出完美的銀線。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2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