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蜈蚣崙附近水圳的建築工法

圖為能高大圳梯形圳溝,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能高大圳與北烘圳交接處。陳哲三在《南投農田水利會志》裡提到:「嘉慶 20 年( 1815 年)郭百年事件...後因緣際會中台灣平埔族移入埔里,於是也將水稻耕作技術帶入埔里。水圳的最早開鑿人正是平埔族。」(洪國浩, 2008 ,頁 243 )埔里地區的水圳自清代由平埔族群開始建立,一直到現代經歷兩百多年,隨著時代的更迭與政權的轉移,各條水圳的路線與建築方式都有所不同。在具有土木工程背景的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帶領下,我們得以發現水圳在不同時代的建設差異。

陳萬育說,在埔里地區的水圳路線在各個時代都有經歷一系列的修補,目前可以看到的水圳類型多半有三種形式,分別為梯形、U字形及生態工法。梯形水圳的修繕年代為日治時期至二戰後,距今的年代最遠,由於過去的工程實施為了避免圳溝兩邊的土石崩落、倒塌,所以當時的水圳建構方式會呈現梯形上寬下窄的樣式。U字形的建築方式稱為U型溝,較為接近現代,因為建築工法較為成熟,採用綁鋼筋的RC混泥土施作,不怕兩端的圳溝壁倒塌。此種建築形式較為堅固耐用,而且流通的水量也相較於過去梯形的圳溝來得大,然而其不易滲透的性質,易破壞水土保持(廖靜蕙, 2011 )。近代因為環境保育觀念興起,有許多的圳溝也改善為生態工法的方式製作,其施作的方法為原本的U型溝RC混泥土圳溝再將溝壁加上砌石,最大的作用是加上砌石後能減緩水流速度(郭輝龍, 2015 ),得以讓水中的生物不會一下子被沖走,而且在砌石之間可以讓魚蝦貝類棲息、躲藏(郭輝龍, 2015 ),豐富圳溝裡的生態環境。

從圳溝建築形式可以看出每個時代因技術條件與關注的面向不同,所以會以不一樣的建設方式來建築水圳。在如今埔里地區的水圳線路中,依然可以在某些區段,同時看到三種時代下所製作的圳溝樣式,從三種形式的圳溝樣貌上,不但可以比較每個時代的工法差異,也可以看到埔里水圳的變遷進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洪國浩、廖靜蕙、郭輝龍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77000420500335
  • 所在地-經度
    120.99014496900529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1.洪國浩編(2008),《南投農田水利會志》(第一版)。南投農田水利會。 2.廖靜蕙(2011)。〈農田水圳「控固力」 每年300公里!〉。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63016 3.郭輝龍(2015)。〈傳統智慧回歸自然的砌石工法〉。科學On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64151
  •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