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流經蜈蚣崙聚落的北烘圳道,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崙聚落蜈蚣路 27 號附近。以及根據根據邱正略於〈埔里盆地的水利發展( 1815 - 2017 )〉所標示十九世紀末北烘圳之位置,於「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所提供之《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1898 年),再予以重新繪製(邱正略, 2017 ,頁 103 )。另使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以《埔里舊航照影像( 1963 年)》與 google 地圖( 2022 年 5 月 26 日 擷取)進行疊圖,結合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所指洗衣處,所繪製之聚落位置圖。
北烘圳流經蜈蚣崙的北端,除了帶給村莊源源不斷的灌溉用水外,也在蜈蚣崙聚落尚未開鑿井水前,供給族人們日常洗衣、飲水等各類生活用水。因此蜈蚣崙聚落和其他下游共同使用北烘圳的村莊,除了有許多用水相關的記憶外,過去也輪流肩負著清疏和維護的任務。
陳萬育說,早期北烘圳流經村落,族人們會在村內圳溝的三個地點洗衣、打水,而這三個地點分別為現今的村子口土地公廟附近(南投縣埔里鎮蜈蚣路 36 號)、長春花卉後方(南投縣埔里鎮蜈蚣路 27 號)和舊派出所後方(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一段 239 之 12 號與中山路一段 239 之 8 號間)。早期村民每天都會提著水桶來到這三個地方汲水回家使用,婦女也都會在長春花卉後方的北烘圳沈沙池洗衣服,孩童則是把圳溝當成游泳訓練池,大家都會在圳裡比賽誰可以憋氣潛水最遠、最久。相傳日治時期,曾有日本軍隊駐紮在現今埔里榮民醫院(南投縣埔里鎮榮光路1號)附近的流籠設施處,當時日軍的士兵也是跟蜈蚣崙的族人們一同到圳溝邊打水回去做飲食用水。由於北烘圳不僅只有供給蜈蚣崙聚落水源,同時也帶給墘溪對岸的大湳所需用水,一但北烘圳或是能高大圳需要做清圳的工作時,都會聚集大湳、蜈蚣崙等兩個村莊的人一起義務去做「公工(kong-kang)」,藉此維護圳溝的功能性。
近代蜈蚣崙及其他眉溪四庄地區已經有自來水的供給,所以噶哈巫族人已經不需要依賴水井或是圳溝的水源,早期在蜈蚣崙聚落裡的洗衣據點也不再使用,聚落族人與圳溝相互依存的親密關係,在時代的變遷下日漸疏離。所幸如今還可以透過耆老的回憶,讓我們了解北烘圳與蜈蚣崙聚落之間曾經的密切關聯。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及繪製,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埔里舊航照影像( 1963 年)》等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24 日,繪製時間為 2022 年 5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