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湳土地公廟旁的水圳分流

圖為大湳土地公廟的北烘圳分流處,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大湳聚落。埔里地區從清代開墾以來,就有許多墾民為了引水灌溉土地,而合作開發圳溝。流經蜈蚣崙聚落周邊的圳溝為著名的北烘圳,該水圳帶給蜈蚣崙地區與周邊村莊居民生活與農耕用水。

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說,眉溪以往稱為「北烘溪」,蜈蚣崙的耕作灌溉用水多是取自引水自眉溪的北烘圳水。北烘圳流經蜈蚣崙後會分為二流,其一流到地理中心碑一帶,再轉到枇杷里後向西流到茄苳腳圳。另外一道北烘圳流向大湳後,會與能高大圳、東螺圳匯流往東螺圳的圳道輸送水源,並在大湳土地公廟(南投縣埔里鎮大湳路與大湳路 49 巷交叉路口處)再分為二流。

北烘圳於大湳土地公廟分為二流後,其一成為東螺圳往籃城地區送水,另外一道則往虎仔耳(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虎仔耳)方向朝梅仔腳(南投縣埔里鎮北梅里梅仔腳)送水,並一直到向善里一帶(國道六號愛蘭系統下方)流回眉溪。陳萬育還回憶道,過去籃城、梅仔腳一帶都是水尾,因位於水圳的末端水源不穩定,早期這片區域的田地價格很差,聽長輩說一甲地幾塊錢而已。大約民國八十一年( 1992 年)左右,水尾地區的地價還是很差,梅仔腳約位於埔里鎮信義路旁,一甲地大約只值新臺幣六十萬元。這樣的狀態至現今已不復見,信義路附近的土地蓋起一棟棟的別墅,一甲地的價值約上億元。 

隨著時代的變化,臺灣從農業時代轉變為資訊時代,水圳因為科技與技術改善,不再有農田因供水不足而造成田地價格低下的狀況,而埔里的農田也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因為產業轉型而逐漸轉變為寸土寸金的建地;斗轉星移、時間流逝,耕作用水的需求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緊張,但水圳依然守著以前的圳道,淌流在都市的一隅,以潺潺流水持續紀錄這片土地的變遷。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77000420500335
  • 所在地-經度
    120.99014496900529
  • 是否開放
  • 時間分期
    1966年以後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