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杉林吊橋僅存的三座橋墩之中,最南側的橋墩,是為今杉林大橋的前身,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司馬路位於楠梓仙溪左岸的河堤。杉林橋(sam-nâ-kiô)於 1974 年前為吊橋形式,後改建為今水泥橋,是連通楠梓仙溪兩側的通道,過去杉林的人要去高雄市杉林區的上平街上做生意、讀書、辦事情時,都需要透過杉林橋前往。其橋樑兩側的河道,有許多杉林地區居民的傳統漁場,從上游的內灣仔到杉林橋附近的下湖、鹹菜甕口,都是大家漁獵的熱點。
杉林聚落大武壠族耆老張秋珍( 1956 年生)說,過去最早在她剛懂事的時候,杉林橋為一條鋪著木板的吊橋,因為木板的寬度較窄,所以過去騎腳踏車的人到了橋邊,都需要下車將腳踏車用推著過橋;該木板橋到了 1973 年至 1974 年的時候被拆掉重建為水泥的橋樑,那時候開始當地的居民便可以開車、騎車直接過河。當時的楠梓仙溪因為河道較短,所以部落居民都可以在沿岸進行漁獵,當時的河裡有許多較深的小深潭,非常適合放置蝦籠或是魚簍捕捉魚蝦;很多村莊的人也都可以用捉魚蝦的方式補貼家用,張女士提及河中的漁獲非常搶手,村莊的百姓都會賣給山產店,至今溪蝦的價格都還有一臺斤150元,所以在農閒時下溪漁獵是在地人的生活方式。不過到了 2009 年莫拉克風災時,強烈的溪水將橋墩掏空,當時水泥的杉林橋便在土石衝擊之下被沖斷,而過去的楠梓仙溪環境也在當年的風災下有相當大的變化;據張秋珍耆老說因為受到莫拉克風災的影響,楠梓仙溪河道兩側受到侵蝕變得比以前更寬,而原本河裡的深潭因大量的泥沙堆積都被填平,因此杉林橋與周遭的傳統漁場有了很大的改變,相較於過去如今比較難再找到以前那種漁獲充足的深潭。
張秋珍說:「要有水沖才會形成水潭⋯⋯ 以前溪水很大,現在都沒有水了。」從在地耆老的口中可以了解若要捕捉溪裡的魚獲,就需要找到有較深潭水的地方;但傳統杉林橋周遭的漁獵環境在2009年的風災過後的改變,過往的河道被大水和泥沙沖蝕並且堆積,造成過去漁獵生活狀態的轉變。因為河道變寬,楠梓仙溪河流在變寬的河道上分散,後來重建的杉林橋也隨之增長,受到天災改變過後的河流不但改變了地形地貌,也影響到杉林居民捕獵文化的存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張秋珍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2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