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日治時期所建之防空警報塔,上方原有蜂螺,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合森派出所舊址,在地人稱蜂螺為「phang-lê」。臺灣曾歷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遭美軍空襲,也因此在許多聚落設有警示器,供聚落居民知曉即將到來的空襲、火災等訊息,是戰時相當重要的聚落設施。在楠梓仙溪流域,小林部落以及杉林社區均設有蜂螺,連帶地方居民與這樣的設施有相關的記憶。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說,聚落早期有設置蜂螺,主要是用於部落中大型災難的警戒功能。早期小林部落內的蜂螺是建造於日治時期,而詳細的時間現今已不可考,外型與現今的廣播器外型相差無幾,為一個大型的廣播器。
徐大林耆老說,蜂螺與銅鐘這類型的器材,都是在部落出現事件時才會使用跟敲擊,例如早期部落皆是搭建茅草屋居住,只要用火不慎就會發生火災等情況,當火災發生時,部落族人就會敲及銅鐘或者運用蜂螺來進行警示通知,空襲的時候也會運用蜂螺來通知訊息。
杉林聚落的蜂螺位於杉林社區活動中心對面,在杉林社區舊警察局之前。根據杉林社區協會發展總幹事江明成( 1964 年生)說,聚落內的蜂螺是建造於 1936 年,是第二次大戰時期,用於進行防空警報所使用。外型為一個搭高的廣播系統,在基座現有後來聚落要針對該項物件進行紀錄的文字。
蜂螺的出現,呈現臺灣社會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的影子,儘管現今已是遠離戰爭的年代,但蜂螺仍然為我們記錄當年曾被捲進戰爭的往事。而從蜂螺的設立,也可意識到設有蜂螺的聚落應為日治時期受到管理的聚落,也因此被評估可能遭受空襲,故而設置蜂螺。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與重繪,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大林、江明成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22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