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滴水崁聚落附近,早期被稱為「戶橂仔」的水源地,位於滴水崁溪上游處,照片中水管即為當地居民引水之塑膠水管,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滴水崁溪上游。據滴水崁聚落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治( 1942 年生)說,溯溪而上會遇到 2 公尺高的山壁,水從山壁上沖下來,形成一道瀑布,住在此地的居民要出入就得要從瀑布的旁邊高繞,跨越山頂如跨過戶橂仔 —— 古時候進出門要跨越的門檻,才能往更深山或山下移動,因而得名。
根據潘金治耆老所說,早期居民們會前往捕魚的地方的溪水,是從「戶橂仔(Hōo-tīng-á)」所流下來;「戶橂(hōo-tīng)」為門檻之意,由於該地形似門檻而得名。那裡以前有很多較深的潭,當將畚箕往水撈,就能撈到許多溪蝦;若是置放蝦簍,能捕獲到魚、螃蟹、蝦子。居民們也會使用桂竹製成的釣竿,再用油麻或苧麻搓成線,綁上蚯蚓去釣魚。八八水災之後,上面的戶橂仔坍塌,因水文改變,魚蝦便減少許多。
戶橂仔又有內外之分,位於瀑布底下的是「戶橂仔外」,當時住有 5、6 戶人家,都是從外地移居來從事林業,潘金治耆老家是其中之一。日本人闢建此地為種植梧桐樹種苗,長到一定程度後,再移植到更深山的「戶橂仔內」造林。梧桐樹高大魁梧,質地軟、重量輕、價錢高,但潘金治耆老也不知道造林的用途為何。
光復之後因為日本人當時開闢運送木材的道路,翻山越嶺前來開墾的嘉義人覺得頗為便利,就砍樹開墾,進駐此地開始種竹筍、芋頭、樹薯等經濟作物。八八風災之後山勢坍塌,瀑布與形成戶橂仔的山嶺都消失殆盡,後來住在山上的人也紛紛往山下、都市移動,現今原本是戶橂仔的地方僅剩一戶居住。
戶橂仔一地因林業而成為人口聚集區,而後因2009年八八風災導至山坡地受損、產業結構改變,導至人口搬遷,如今該地址存一戶人家居住,顯現聚落因產業而興盛,而後因衰微的狀況。這樣的聚落形成狀況,是臺灣諸多小型聚落發展樣貌之一。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金治後,參考教育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3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