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甲仙地區的咖啡巷,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咖啡巷。據甲仙居民陳誌誠( 1969 年生)說,在咖啡巷原本有許多水塘,但是沒有水,長輩便會稱其為「乾埤窟仔」(ta-pi-khut-á),為「乾水塘」之意;後來「乾埤」就演變成為「咖啡」,此地就稱為「咖啡巷」。
陳誌誠與滴水崁聚落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治( 1942 年生)都說,咖啡巷與雞母窩是外省榮民群居的地方,因為甲仙其他地域已被先來開墾的桃、竹、苗客家人與雲、嘉、南投地區移民投佔據,只有雞母窩與咖啡巷還很少人居住。外省榮民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之後,因為還抱著「反攻大陸」的心態,沒有久留的打算,不會像桃、竹、苗客家人在樟腦式微之後轉做生意,或如雲林、嘉義、南投的移民一般積極地開山闢嶺,而是種一些短期作物,識字的話就會到學校教書,不識字的話就會到榮工處請求協助。當時正值十大建設開展的時機,許多榮民便被派來開墾南橫,之後發現反攻無望,才開始與當地居民通婚。
除了咖啡巷與雞母窩之外,還有一處在王母宮後方的「空軍地」,是一名三星空軍將領,退役後國家分配給他從空軍地到「戶橂仔(hōo-tīng-á)」共 200 多公頃的山頭,當地人便會向他租地種植,他會抽買賣所得的三成金額。後來他也漸漸將地賣出給在地居民。潘金治耆老說外省榮民與本地居民相處融洽,甚至會協力一起對抗林務局管理所。因為當時林務局會來巡視取締開山種植,若被巡到則馬上將農作物毀壞,而外省榮民很兇,會集體拿著武器到林務局管理處抗議,管理處便不敢動其田地,所以居民開山闢田時會在田地插著外省榮民的名字,讓林務局不敢取締。
從咖啡巷的聚落發展,可以顯現戰後來臺的移民在這塊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區域,如何適應以及生活的狀況,呈現有別於早先來此開墾定居的桃、竹、苗客家人與雲、嘉、南投地區移民的敘事,呈現另外一個族群的生活面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誌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