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滴水崁聚落居民稱為「南平埔」(lâm-pênn-poo)之地,左側廟宇為王母宮,右側廟宇為開天玉府天宮,均為現南平埔之重要地標,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和南巷;另根據地圖重新繪製之區位相對位置圖。1915 年在臺南發生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事件,為抗日事件,之後軍民對戰,範圍更遍及高雄甲仙埔、阿里關、大邱園等區域。由於衝突死傷眾多,對甲仙地區居民而言是不可抹滅的記憶,也因此相關的事蹟流傳至今。當中有一個稱為南平埔的地點,便與該事件有關。
南平埔位於匏仔寮部落與滴水崁聚落之間之楠梓仙溪左岸河階地,於滴水崁聚落西方 500 公尺處,於匏仔寮部落東北方 3 公里處,目前有王母宮、天公廟、開天府等 3 座廟聚集於此,實際的名稱來源現已不可考。據滴水崁聚落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治( 1942 年生),曾聽長輩敘述,從前有居民於此種植芒果、龍眼、橘子,由於日治時期發生江保成糾眾起義反抗日本人的事件,後江保成遭日本人追殺,躲至此地遭捕並當場擊斃。事件最後演變為,只要是姓江的人都會被抓走,並再也沒回到家,至於原因為何,一直是個謎團。
當時起義以及遭到殺害的人都是平埔族群,因此大人都會告誡孩子不能靠近「南平埔」,有很多不乾淨的鬼怪會捉弄、嚇唬人。另一方面,大人們也不敢前往南平埔種植、開墾,一直到約於 1966 年左右,人們在此買地建王母宮,加之後來興建天公廟與開天府,鬼魅作祟的傳聞才漸少流傳。
潘金治耆老說,滴水崁聚落原本的居民就不多,起初只有 5、6 戶平埔族群後裔居住,後來才因為產業變動,部分人口由內門、嘉義等地逐漸移居於此。這些人口包括,日治時期在「Hōo-tîng-á」(戶橂,hōo-tīng,門檻之意,由於該地形似門檻而得名)的造林工人、建造南橫公路的外省榮民,以及前來開坪種植樹薯、芋頭的嘉義人等。
南平埔一地據傳是噍吧哖事件相關人士江保成最後藏身地點,也因後續在聚落所發生的慘劇,連帶繪聲繪影形成聚落恐怖傳說。後隨著王母宮、天公廟、開天府的建設,才逐漸安定人心。由此凸顯噍吧哖事件對於當地影響之大,形成相應的傳說。亦能從耆老口述當中,窺見滴水崁聚落的人口移動歷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金治後,參考教務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3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