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甲仙公園頂端的「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及其碑文,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甲仙公園。根據碑文所述,此紀念碑碑文銘刻時間為 1979 年 7 月,由當時甲仙鄉長林理傑所誌,紀念的是發生於 1915 年 7 月 9 日的「甲仙埔事件」。1915 年 7 月、8 月,高雄接連發生甲仙埔事件及噍吧哖事件,範圍遍及甲仙埔、阿里關、大邱園等區域。由於衝突死傷眾多,對甲仙地區居民而言是不可抹滅的記憶,也因此相關的事蹟流傳至今,在甲仙公園便設有「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以紀念當時甲仙地區居民抗日事蹟。
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之紀念文字為:
「抗日事靖
憶 甲午之恥 台澎割讓日寇,先人在敵寇鐵蹄統治下,吾中華兒女奮起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暴運動。民國四年七月九日拂曉,開山村潘春香劉黃暨大田村游榮等志士,響應余清芳志士之號召,率全庄志士襲甲仙埔支廳,點燃焦吧哖事件火種,後與南庄志士會合,猛攻焦吧哖支廳。此役日警傷亡枕藉,志士誓死如歸,終因勢孤無援,轉入山區。
繼於民國二十六年復由中華會館華僑抗日救國會領導,本鄉江保成志士負責招集志士接應國軍登陸 事機洩漏志士約百人被捕壯烈成仁,其臨危不屈,臨難不苟的愛國精神,永垂青史 為緬懷先烈英勇事蹟謹豎碑以資永誌
鄉長 林理傑 識誌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吉日 」
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位於甲仙公園頂端,是一個可以居高臨下俯瞰甲仙地區的制高點。據甲仙區和安里里長李新福( 1952 年生)說,曾祖母告訴他這裡曾是日本人處決犯人的地方,稱為「斬頭台」,原先有一座用石頭墊成的兩米半四方形高臺,旁邊有一座樓梯,因即將被處決的犯人會走上高臺跪下,日本人就在上面行刑。李新福說因為甲仙公園是一個制高點,在那裡行刑就不怕有造反者來營救犯人。另外李新福補充說,甲仙公園下方也是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人施行寺廟整理運動,焚燒神、佛像的地方。
與李新福曾祖母的說法不同,甲仙居民陳誌誠( 1969 年生)則說此處未曾是日本人的斬頭台,而是日本神社的所在地。當時日本人因抗日事件傷亡慘重,便在神社旁立一座「紀念殉難警察官之碑」。當時因為余清芳事件提前曝光,導致許多抗日人士被警察抓進甲仙、關山、大丘園(寶隆)三處警察局,抗日人士為營救同胞,殺死許多警察。為了與日本人從杉林調派來的部隊對戰,選擇守在甲仙公園。不過由於武力懸殊,很快便戰敗,之後就往關山方向逃走。
陳誌誠說,「紀念殉難警察官之碑」光復後被在地居民推倒,掉進南橫辦公處甲仙工務段的後方,剩下底下快 2 公尺高的四角平台,平時會是孩子們玩砍頭遊戲的場域,因此便被傳為此地是日本人的斬頭台。 1979 年在神社遺址的正殿處設立「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 1980-1990 年代左右把「紀念殉難警察官之碑」的四腳底座打掉。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李新福、陳誌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6 日、 6 月 2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4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