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甲仙地區的糖廍

圖為甲仙地區的糖廍舊址,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西安里,當地人稱糖廍為「thn̂g-pōo」。糖業在臺灣曾經是相當重要的產業發展項目,時間可以追溯至 17 世紀荷治時期,一直到戰後,糖業仍然在臺灣產業發展中具相當意義,也因此在各地仍有糖廠的設置。在甲仙,也曾因為發展糖業,因此當地早期設有「糖廍」,也就是蔗糖加工廠。

大田社區耆老江清意( 1943 年生)說,以前在現今甲仙大橋的左岸曾有一座製糖的「糖廍」,他在尚未入贅大田前,約 1958 - 1959 年左右,還住在杉林內灣仔,每年在農曆十月份到隔年二、三月甘蔗採收的時候,都會從內灣仔走 1、2 個小時,到大田來做工砍甘蔗。當時大田四周都是種植甘蔗,糖廍員工會叫他們砍完之後將甘蔗捆成一捆一捆,再由牛車送到糖廍製糖。當時砍甘蔗的工人很多是從鄰近的村莊來的,如杉林區的八張犁、十張犁、木梓、內灣仔等,糖廍有提供工寮居住,通常沒有特別的事情就會待到甘蔗採收季結束才回家。

甲仙區和安里里長李新福( 1952 年生)說,「糖廍」是日治時期由日本人所建造,當時還沒有電,製糖都是使用水車引楠梓仙溪的水發電。當時還未有大水圳,很難種植水稻,因此平地的地方都種植甘蔗,山上則是種植芋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撤離臺灣後,糖廍由曾任高雄市議長的陳田錨接手,並轉為電力,不再使用水力發電,大約經營到 1961 年左右結束。日治時代日本人會找甲仙在地人到糖廍工作,從砍甘蔗到煮糖、攪拌製糖,當時都是製作黑糖。李新福說糖廍在製糖的時候,整個甲仙都可以聞到黑糖的香味。

現今甲仙的糖廍已無再生產蔗糖,然而相關的記憶仍在地方耆老的腦海中,我們透過地方耆老的口述,得以挖掘糖業在甲仙的發展,並一窺產業的實際面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江清意、李新福後,參考魯友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6 日,數位物件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甲仙區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083413696558353
  • 所在地-經度
    120.58615150586844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1.魯友柏(2013)。〈繽紛生活-台灣糖業史話(上)〉。台糖通訊。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66&p=13384171&s=13384199 2.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無明確時間)。〈糖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線上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7a246140-2b78-4541-a1d8-8db564b7a3ec
  • 時間分期
    1945-1965 (戰後初期)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