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屐寮

木屐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圖為木屐寮(ba̍k-kia̍h-liâu)聚落僅存碩果之舊屋舍之一,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木屐寮聚落。木屐寮位於高雄市杉林區茄苳湖聚落西方 13 公里處之枕頭山山腰,海拔約 500-600 公尺高,又稱「木舉藔」,屬於大武壠族霄里社群,名稱由來已不可考,耆老亦不確定為何有「木屐」一字。木舉藔一帶山區於 1915 年間曾為噍吧哖事件抗日義士活動範圍,後遭日本人強迫遷至現茄苳湖一帶平地聚落居住。

高雄市杉林區茄苳湖聚落耆老侯武戴(約於 1940 年代出生),是出生於木屐寮之居民,直到 1960 年代才隨家人搬遷下山。根據侯武戴耆老所說,木屐寮於日治時期為噍吧哖事件抗日義士之活動範圍,於抗日失敗後遭日本人強迫搬遷至茄苳湖等平地聚落。國民政府來臺後,許多居民又選擇搬回木屐寮,直到約 1960 年代左右,才因生活便利等考量,而再次搬遷下山至茄苳湖等聚落;但少數居民仍定居於木屐寮,至今仍有三戶人家長期居住於該聚落。

侯武戴耆老說,他 14 歲(約 1950 、 1960 年代)才隨家人自木屐寮搬遷下山定居;在此之前,他和其他學生每天都要來回花上數小時時間,自山上走山路到山下學校上課,一到了夜晚便需持火把才能看得到路回家。這樣的往日記憶即為當今木梓社區知名「火把節」之原型故事。也由於木屐寮位於深山,生活環境與木梓社區其他如白水泉等聚落緊鄰楠梓仙溪之環境截然不同,因此侯武戴耆老對捕魚文化非常陌生,反而對山林狩獵知識相對熟稔,於山豬等大型動物的陷阱佈置都相當有經驗。

木屐寮讓人們看見噍吧哖事件此重要歷史事件如何影響政府地方治理與人群的移動,最後不同人群又來到當代同屬木梓社區的茄苳湖聚落,在往後的日子仍各自展現對山林狩獵與大溪捕魚文化之不同熟悉。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3 月 22 日訪問侯武戴後,參考洪麗完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22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木屐寮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73166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39871527601115
所在地-經度
120.52019925450584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洪麗完(2007)。〈清代楠梓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3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時間分期
戰後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