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鄰近獵場入口的土地公廟、土地公廟內代表土地公之石頭,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劉秋田( 1968 年生)於廟前祭拜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出火下方之河南營。此土地公廟是小林部落周遭最靠近獵場的土地公廟之一,興建年代不詳,但以現存耆老幼年均有印象來看,推測其存在時間至少有 80 年以上。狩獵為過去大武壠族小林等部落重要活動,為祈求獵物豐收,狩獵過程平安,因此出發前通常會進行一些儀式,祭拜對象可分為(山神)土地公及祖靈。其中又以山路前的土地公廟祭拜為最常見的祭拜方式。
劉秋田為小林部落資深獵人,是中生代族人中對狩獵活動較熟稔者。據劉秋田所說,為祈求狩獵過程平安,小林部落獵人狩獵前,通常會前往山頭附近的土地公廟或象徵土地公之大石頭(石頭公)祭拜;若獵場入口附近沒有土地公廟,亦可在山裡面找空曠處,朝向獵場所在最高的山頭,備好雞、豬、魚等三牲及酒,向山神祭拜,同時祝念:「OOO(獵人名字)我在這個山頭討掠(抓),請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大得。」接著再把酒潑到地面。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亦表示,部落長輩上山放陷阱前,也會拜一塊放在樹頭的石頭,以代表山神土地公。進行祭拜時,長輩們會燒金紙,並跟神祇說:「我要放吊的時候,你要來保佑放吊那裡,讓它中。」如果陷阱真有「中(捕獲)」山豬,就要拿豬頭、餅乾和糖果來答謝土地公。
上述的做法在匏仔寮也有,例如根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說,他在狩獵前也會準備金紙,並選一處較寬闊的地方來祭拜,祈求山神保佑獵人們入山平安,並且能獵捕到獵物,但差別在於即便沒有土地公廟,只要在空曠地方即可祭拜,不需要找石頭代表土地公祭拜。但另一位匏仔寮部落耆老王茂盛(約略於 1947 年出生)則說,過去他進山中狩獵時,也會立一、兩塊石頭當作山神,並用便當飯菜簡單祭拜。可見同一部落族人對於漁獵文化禁忌,也有不同經驗。
另劉秋田説,若果真獵物豐收,還會帶三牲四果再去祭拜一次,以前他的父親甚至會拿狩獵到的豬頭去山頭祭拜,「我比較懶,會用豬肉(祭拜)。」他自嘲年輕時較偷懶,有時沒在狩獵前祭拜山神或土地公,或真的比較難獵到獵物。倘若巡陷阱時,發現陷阱中的獵物已死亡,或稱「倒山」,也會俏皮地對神靈説:「我要抓活的,不要抓死的。」
劉秋田的說法,透露出過往狩獵活動可能的危險性,也表現狩獵於部落生活之重要性,如小林部落耆老潘英雄( 1943 年生)所說,過往小林部落以山地為主,水利設施缺乏,農業活動並不發達,山區採集與漁獵是族人主要維生之道。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4 月 21 日訪問劉秋田、於 2022 年 6 月 2 日訪問潘英雄、劉增雄、7 月 20 日訪問王國慶、王茂盛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0 年 9 月 1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