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耆老手指觸下方為大溝槽(tuā-kau-tsô),以及大溝槽盛產的的水同木果實,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大山崙仔。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說明,大溝槽位於匏仔寮與六龜之間的後壁山山系中的山谷,因地勢低,人走在其中有如走在水槽中,此地又有後壁溪流經,因而稱為「大溝槽」,為匏仔寮部落重要獵場之一。
王國慶耆老說明,此處從他祖父的時代就會透過放置陷阱來狩獵,最常出沒的動物是山羌、山豬與果子狸等,鹿則較少見。此處長有許多山棕子、水管仔(tsuí-kóng-á,水同木)、山柿,以及很酸的藤子,都是果子狸喜愛的果實,儘管藤子的藤長滿刺,果子狸一樣來去自如。此處一年四季都能來放陷阱,陷阱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因為動物無法不喝水,而此處位於低窪,水會往凹處沈下去,所以一年四季即使沒有下雨也會冒泉水,故沒有季節限制,隨時都能放陷阱。
此地在早期有人來開闢水稻田,將竹管剖一半之後,架起一段、一段的水路,將山泉水引至水田中灌溉。竹管會剖一段、一段之後,將竹節修整完會形成一個個斷面為U形的竹管,底下再做支架,將竹管撐起並做出頭高尾低的斜度(頭指靠近水源的那方,尾是靠近田地的那方),如此一來竹管就會連成一條水管,將水從源頭引至田地中。
因獵人們對於獵場的熟悉,因此對獵場予以命名。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獵場都會有地方居民相對應的地名稱呼,顯見居民們與這些場域產生互動的情況,也能透露地方居民對於該場域的特徵觀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6 月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