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匏仔寮部落的獵場:頭前山與後壁山

圖為匏仔寮部落居民所稱的「頭前山」,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寶隆大橋。根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說明,部落居民慣稱匏仔寮北方楠梓仙溪對岸的山系為「頭前山」,意為「前面的山」;慣稱部落南方緊鄰的山系為「後壁山」,意為「後面的山」。此前後兩山系,過去均為部落居民的獵場。

根據王國慶耆老說明,匏仔寮部落傳統獵場以楠梓仙溪為界,一為楠梓仙溪對岸、連接臺南南化的「頭前(thâu-tsîng)山」,二為部落後方、連接高雄六龜的「後壁(āu-piah)山」。之所以有此稱呼,王國慶耆老說明是因為風水通常認為住家背後有靠山較好,因此居民稱後方緊鄰匏仔寮部落的山則為「後壁」,隱含意思是將此山系作為住家背後的靠山;相對地,位於部落前方、隔著楠梓仙溪的山便稱為「頭前」。

王國慶耆老進一步說明兩山系的具體獵場:自頭前山山下的「班芝花腳」一路往「風穴」上到臺南與高雄的交界處,乃至越過頭前山後,來到臺南市南化區的「柚子腳」,再往北至六義山、西阿里關的「倒松」,都是部落獵人會去放置陷阱的獵場。後壁山的獵場則是從橫路、大溝槽、桂竹仔溝,一直到接近滴水的「翁仔就天」。王國慶耆老說從前兩處的獵物數量都差不多,其中頭前山下方的風穴又有為數眾多的穿山甲棲息;但是自從穿越頭前山的南橫公路動工、開通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受阻斷,頭前山的動物數量自始減少。

王國慶耆老說,匏仔寮部落獵人上山打獵會以放置陷阱為主,由於居民大部分務農,因此上山的時間會與農忙期錯開。有幾個期間是獵人們會前往狩獵的時間點:約於農曆三、四月種植水稻告一段落後開始上山打獵,並到端午節過後才又開始種作雜糧或水稻;農曆九月收割完,獵人們會上山放陷阱進行狩獵。兩段狩獵的時間所捕捉到的獵物並無太大差異,從小型的兔子、山河(鬼鼠)、穿山甲、果子狸到較大型的山豬、山羊、山羌、梅花鹿、水鹿等都有。

因獵人們對於獵場的熟悉,因此對獵場予以命名。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獵場都會有地方居民相對應的地名稱呼,顯見居民們與這些場域產生互動的情況,也能透漏地方居民對於該場域的特徵觀察。另外在狩獵期的選擇上,居民們因應自身本業務農的狀況作調整,為相當有趣的觀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月 日,繪製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高雄市甲仙區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05409816489032
  • 所在地-經度
    120.53730253039409
  • 是否開放
  • 時間分期
    戰後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