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旱季期流經內埔、九芎林區域的眉溪段,為早期蜈蚣崙聚落噶哈巫族人放牛的區域,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內埔飛場,遠方可見台一生態休閒農場之白色建築。農業社會時代,由於族人的家中多會豢養水牛作為農耕畜力來源,因此每天需要帶水牛到水圳沖洗,或是到周遭水草豐足的地方吃草,維持牛隻的健康和體力。早期有特定幾處水草豐盛的地方,是族人們時常放牛的區域,然而到這些地方放牛,對於蜈蚣崙聚落的族人而言具有危險性。
蜈蚣崙聚落耆老味輝震說,以前族人放牛都會將牛隻帶到現今守城的眉溪邊,以及內埔橋以東的內埔、九芎林一帶。根據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的說法,現在的內埔、九芎林區域再過去,便是噶哈巫族語裡稱為「內烘」的地區,意指幅員較窄且有水流的地方,而該處魚蝦也相當豐富。味輝震也提到,以前放牛可能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曾經有多位蜈蚣崙的長輩在前述地點的溪邊放牛時落單,遭到賽德克族人襲擊,人頭被帶回去對方的聚落,因此味輝震說:「我們村莊裡面有好幾個人頭放在仁愛鄉。」除此之外,關於賽德克族人下山出草的習性,味輝震也提到:「過去賽德克族人會沿著眉溪下山,但如果眉溪做大水的話,就會從板子寮、蜈蚣山的方向下山,並且埋伏在樹上在那邊過夜,到隔天有人去工作或放牛經過他埋伏的地點的時候,他就伺機出草砍人頭。如果不知道的人去眉溪邊放牛的話,頭就被砍掉然後牛也被牽回去了。」
現在的「內烘」地區,已經有台一生態休閒農場和九芎林等聚落,鄰近眉溪河岸邊的區域也都被開闢成為農田,長輩所敘述過去放牛吃草的地區,如今是一片安閑的田園村舍。若非長輩訴說這段聚落記憶,難以想像以前蜈蚣崙族人為了保持牛隻體力,需要帶牛到危險的區域。族人放牛遭襲擊的記憶,顯現早期眉溪四庄處於族群接壤地帶,時常需面對族群競爭壓力的歷史。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味輝震、陳萬育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1 月 6 日。


